菌菇種植之灰樹花、茯苓、豬苓的采收相信對于菇農來說,適時的采收,也是保證產量和質量的一道工序。那么,怎樣判斷是否到了合適的采收時間呢?這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問題。首先,怎樣采收灰樹花?灰樹花由現蕾到采收的時間與子實體生長期的溫度有關。一股情況,如果溫度在23~28°C,由現蕾到采摘需13~16天,如果出菇時的溫度在22°C以下至14°C,由現蕾至采摘要經過16~25天。
但這不是絕對,應根據子實體生長狀況來定,一般八分熟就可采摘,成熟一朵采摘一朵。采摘的標準如下: 觀察生長點如灰樹花生長過程中光線充足,菌蓋顏色深,能觀察到菌蓋外沿有一輪白色的小白邊,即菌蓋的生長點。當生長點變暗界線不明顯,邊緣稍向內卷時即可采摘。對于管理不當而菌蓋顏色淺白者或白色變種,不應參照此標準。觀察菌孔灰樹花幼嫩時,菌蓋背面白色光滑,成熟時背面形成子實層,出現菌孔。
灰樹花采摘以剛形成菌孔,菌孔深度不超過1毫米,尚未釋放孢子,菇體達到七八熟時為采摘最佳時期。實踐表明,適時采收,灰樹花香味濃,肉質脆嫩有一定韌性,商品價值高。過遲采收,菌孔伸長散發孢子,灰樹花木質化且變脆,口感差,易破碎,商品價值降低,菇潮次數減少。過早采收,影響產量。采收前兩天應停止向菇體噴水,準備好盛放灰樹花的塑料筐和小刀。采收時,不要損傷菌蓋,保證菇體完整。
為減少破損率,可用手托住菇體的底面,用力向一側抬起菇根即斷,不留殘葉,不損傷周圍的原基和幼菇。采收后,用小刀將菇體上沾有的泥沙或雜質去掉,以免沾污其他菇體,輕放入筐。采摘后撿凈碎菇片,清理好畦面。畦內2~3天不要澆水,讓菌絲恢復生長。3天后上一次重水,繼續按出菇前的方法管理,過15~30天出下潮菇,但也有潮次不明顯連續不斷出菇的情況。如何鑒別茯苓菌核是否“ 成熟”?怎樣采收茯苓?
茯苓接菌后,經過6~7個月生長,菌核便可“成熟”。“成熟”與子實體成熟有本質的區別。一般春栽茯苓(即4月下旬至5月中旬接種),10月下旬至12月初陸續進行采收,秋栽茯苓(即8月末至9月初接種),翌年4月末至5月中下旬采收。判斷茯苓菌核是否“成熟”,可以參考以下三點。一是料簡營養基本耗盡,顏色由淡黃色變為黃褐色,材質呈腐朽狀;二是菌核外皮顏色開始變深,由淡棕色變為褐色,裂紋漸趨彌合(俗稱“封頂”)。
三是苓場已不再出現新的龜裂紋。采收時先將窖面挖開,掀起料筒,輕輕取出菌核,放入籮筐內。有的菌核一部分長在料筒上(俗稱“扒料”),若用手掰,菌核容易破碎,可將長有菌核的料筒放在窖邊,用鋤背輕輕敲打料筒,將菌核完整地震下來,然后撿攏入筐。采收后的茯苓菌核要及時集并、運輸、放置加工廠或房內陰涼處,以備加工。怎樣采收豬苓?人工栽培的豬苓經過3年后才可采收,在第三、四年產量最高。
豬苓收獲時間在每年2~3月和11~12月,盡量在休眠期收獲,豬苓品質好。收獲后將大的豬苓或枯苓作為商品,小的可作種留在原穴栽培。豬苓加工可用刷子刷凈菌核外的沙土和雜質(不要用水洗),晾曬烘干,最后分級出售。豬苓可以加工成哪些規格的藥材商品?菌核是由菌絲扭結而成的致密菌絲團,它是豬苓的藥用部分,生長于地下,呈長形塊或不規則塊狀,半木質,個體大小不等,大的長達30厘米,直徑10厘米,重達幾百克,小的僅黃豆粒大小。
菌核表面凹凸不平,多皺縮及瘤狀凸起,菌核斷面觀察,可分成表皮、表皮下層、疏松菌絲和結構菌絲。表皮和表皮下層較薄,是菌核的保護組織。疏松菌絲和結構菌絲是菌核的主要組成部分,疏松菌絲嵌于結構菌絲之間,是菌核營養物質的“傳遞系統”,結構菌絲是菌核貯藏養分的主要場所。根據表皮顏色的不同,可將菌核分為白苓、灰苓和黑苓。白苓一生長當年所形成的菌核, 皮色潔白,皮薄,有彈性。
質地軟,用手捏易爛,斷面菌絲嫩白,含水量高,內含物很少,折干率很低,烘干后呈米黃色?;臆弋斈晷律L的白苓,到冬季隨著氣溫的降低,白色皮層顏色逐漸加深,由白變黃灰色,越冬后變為灰色、灰黑色,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折干率約為35%,斷面菌絲呈白色,生長旺盛,最適合作種苓。黑苓灰苓經過一年生長, 越冬后皮色——
變為黑褐色至黑色,表面有油漆般光澤,質地致密,有韌性、彈性,斷面菌絲呈白色或淡黃色,可見到被蜜環菌侵人的褐色隔離腔。年久的黑苓也稱老苓、枯苓,表皮墨黑,彈性小,斷面菌絲呈深黃色,有被蜜環菌侵染形成的空腔,折干率在40%以上??吹竭@里你學會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