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菇生產中,由于菇房環境條件和培養料的不適,以及管理不當或災害性天氣等原因,菇床上經常發生小菇萎縮、變黃、最后死亡的現象;有時,床面的小菇成批死亡,嚴重影響產量和經濟效益。對此,筆者做了大量的觀察研究,總結了死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現介紹如下:
1 連續高溫 在北方地區的秋菇生產中,溫度由高到低,適于平菇子實體的生長發育,但有時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正值二、三潮菇生長之際,突然出現25℃以上的高溫,若不能及時采取防高溫措施,溫度在22℃以上連續幾天,菇床上的小菇就會出現死亡現象,尤其是如鈕扣大小的幼菇會發黃、枯萎、死亡。在春季,菇房溫度連續幾天超過21℃,如果菇房通風不良,氧氣不足,CO2濃度過高,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熱量不能很快散發,也會使大批小菇死亡。這是因為菇房溫度過高不適于子實體生長發育,但適宜菌絲體的生長,在高溫下,已形成的子實體其營養會到流給菌絲,小菇則因缺乏營養而枯萎死亡。為防止高溫死菇,要注意天氣預報,當高溫出現時,菇床立即停止噴水,多開門窗,加強通風,以增加室內新鮮空氣,提高平菇生活力;同時采取降溫措施,使之不超過21℃,減少死菇。
2 培養料pH值不適 平菇生長培養料適宜的pH值以偏堿為宜,偏酸或堿性過大均易死菇。若偏酸(pH值在5以下)菇蕾呈褐色,可用0.1%濃度的石灰水、草木灰調pH7.5;培養料若偏堿(pH值在8以上),小菇蕾呈黃色,可用0.1%的過磷酸鈣液調pH到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