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菇營養豐富,肉質松軟,味道鮮美。它含有20余種氨基酸,其中包括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中醫認為雞腿菇具有益脾胃、清神、助消化、增食欲、治痔瘡的功效,經常食用有助于消化、增加食欲和治療痔瘡的作用。
一、栽培原料與栽培季節
主料:稻草、棉籽殼、麥稈、硬雜木屑、牛糞、馬糞。輔料:麥麩、石膏、復合肥、玉米面等。
雞腿菇的出菇溫度為9-20℃,如采用室外栽培,栽培季節以出菇期能正趕上出菇溫度標準為宜。各地栽培時間可根據當地的氣候自行確定。如室內栽培,可以人為調控溫度,栽培季節可適當放寬。
二、全熟料袋栽
母種從科研院所引進。原種采用稻草培養基,稻草粉60%、麥麩25%、玉米面8%、石膏1%、糖1%、尿素5%,含水量60-65%。按常規方法裝瓶、滅菌、接種、培養。一般30天左右菌絲可長滿全瓶。栽培種采用木屑培養基,木屑78%、麥麩20%、石膏1%、糖1%、過磷酸鈣1%,用17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折角袋裝實,中間扎孔,用常壓滅菌法滅菌。培養50天左右菌絲可長滿料袋。
可直接將栽培種袋開袋覆土在菇房內出菇,溫度控制在15℃左右,濕度控制在90-95%之間,保證良好的通風。也可以開袋后放在室外的地床內出菇。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但要求制種量大,生產成本較高。
三、發酵料床栽
1、栽培料配方:⑴稻草40公斤、玉米稈粉40公斤、馬糞20公斤、尿素1公斤、石灰3公斤、水150公斤。⑵棉籽殼100公斤、尿素0.5公斤、石灰2公斤、水160公斤。⑶玉米芯粉100公斤、尿素1公斤、石灰3公斤、水150-160公斤。
2、栽培料的發酵: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配方,將按比例稱量好的培養料加水拌勻,建成寬1米,高1.2米,長根據栽培料而定的梯形發酵堆,蓋上塑料。經2-3天,堆內溫度可上升到60℃,再過12小時,就可以進行第1次翻堆,要求內翻外、外翻內、上翻下、下翻上,以保證堆內有害氣體的釋放及抑制有益放線菌的過度生長。當堆溫再達到60℃時,保持10小時,發酵結束。
3、栽培:將發酵好的培養料鋪在事先準備好的室外地床上,床寬40厘米,深25厘米,長不限。鋪料厚度為15厘米,待料溫降到25℃以下,分3-4層撒播菌種,播種量為投料量的15-20%。播種后將料面壓實,上蓋1層3厘米左右的土壤,再蓋一層薄膜,以保持溫度和濕度,5-7天檢查,發現菌絲長滿培養料后,去掉薄膜,再蓋2厘米厚的細壤土,然后噴水保濕。床上搭拱型塑料小棚,防止雨水及遮擋直射陽光。2周左右就可見子實體陸續長出。
四、采收
雞腿菇生長速度快,必須及時采收,否則開傘后就失掉了商品價值。一般要求在菌環剛剛松動時,菌蓋上出現鱗片反轉時及時采收,并立即進行加工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