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培養料是影響食用菌生長發展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怎樣才能制作一種非常好的培養料呢?
備料:按培養料重量的0.1%(即千分之一,如報廢料重新利用,可按0.2%添加)備好食用菌培養料發酵助劑;將粉碎或切斷的主料預先浸泡或沖淋預濕,將水分調至60—70%,PH值8左右。
混料:用新鮮米糠(陳舊米糠營養較差,不利)將發酵助劑稀釋(每1公斤發酵助劑加5公斤米糠),再將稀釋好的發酵助劑,與提前預濕的麩皮、餅肥、糞肥等其他輔料混合均勻,然后再均勻混入主料中。
制堆:將培養料原料攪拌均勻,按常規堆制,堆內用直徑10厘米左右的尖頭棒均勻打孔通氣,并加蓋麻袋、草簾等透氣性覆蓋物,以便保溫、保濕。
翻倒:當物料溫度升至65℃左右,可進行第一次翻倒,3—4天再次翻倒,雙孢菇料堆翻倒間隔略長。
控溫:發酵初期溫度可能迅速升至70-75℃以上屬于正常,但應立即翻倒,不能長期保持75℃以上的高溫,否則會造成培養料養分較大損耗,影響產量。后期根據不同食用菌種類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分別采取撤去覆蓋物、增加打孔密度、補水、降低堆高、翻倒等措施將溫度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
調濕:伴隨著料堆溫度的急劇升高和熱量的不斷積聚,物料中的水分會大量蒸發散失,故翻倒的同時,還應視具體情況及時補水(補0.5%生石灰水為佳),最后一次補水與翻堆應同時完成,播種時應盡量避免“生水”的加入,以免造成播種后菌種“不吃料”。
完成:平菇、草菇等菌類培養料約需發酵5-6天左右;雙孢菇需10-15天左右。發酵腐熟好的培養料,水分65%左右,一般呈咖啡色,表面布滿白色菌絲,無氨味有芳香氣味,不粘手且富有彈性,稻草秸稈輕拉即斷,表明發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