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節安排
茶樹菇菌絲生產最適溫度為22-26℃,子實體生長以18-25℃為宜。傳統的栽培方法由于周期較長,一年至多能搞兩季,即春季2-3月接種,4-6月出菇,或秋季在8-9月接種,10月中下旬及翌年的3月份出菇。用液體菌種大大縮短了栽培周期,由于液體菌種萌發快、吃料快,菌絲生長時間短,同時又省去了中間制種的多個環節,每年可多季節栽培,從而使經濟效益成倍增長。
2、培養基的合理配制
茶樹菇菌絲蛋白酶的活性較強,生長發育需要豐富的氮源。在配制培養基時氮源輔料添加量要合適,如培養料含氮量過高,會造成污染率高,出菇遲;培養料含氮量過低則影響產量。我單位的科研人員經過反復栽培試驗對比,篩選出如下配方:
(1)硬雜木屑63%,棉籽殼20%,麩皮15%,石膏1%,生石灰1%。
(2)硬雜木屑75%,棉籽殼10%,麩皮10%,玉米粉3%,碳酸鈣1%,石膏1%。
(3)木屑43%,玉米芯39%,麩皮15%,棉籽殼10%,碳酸鈣1%,石膏1%。
3、拌料、裝袋、滅菌
選擇新鮮無霉變的培養料,粗細要適度。原料過粗易扎破塑料袋,引起雜菌污染;過細影響透氣,菌絲生長緩慢。將配制好的原料干拌均勻,加水調至含水量60%左右。裝料時采用17×33厘米折角塑料袋,每袋裝干料300-400克,套上無棉套蓋封口。常壓滅菌100℃維持6-8小時,冷卻后接入液體菌種。
4、菌種制作及培養
用液體菌種培養器生產一批菌種僅需3天,是使用固體菌種周期的1/10,每罐菌種成本為195元,可接4000-5000袋。由于液體菌種具有流動性,因此萌發點多,接種后6小時即可看到菌種萌發變白,24-48小時后就可吃料生長,使雜菌沒有浸染機會。一般在25℃條件下養菌18-20天即可長滿栽培袋,生長期是使用固體菌種的50%。
5、出菇管理
茶樹菇對光線敏感,在有散射光及變溫情況下容易形成子實體,在菌絲培養階段不需要光線。茶樹菇菌絲長滿后移入出菇棚或(室)解開袋口增加空氣及散射光,加大溫差刺激,對地面、空間噴水,使空氣濕度達到85-95%,出菇溫度控制在10-26℃。在此范圍內,如果能保持高溫(或低溫)3-5天,然后使溫度突然降低(或升高)3-5天,將有利于原基形成,使出菇更整齊,叢大,潮次明顯。如管理得當5-7天后菌袋表面菌絲變成褐色斑塊,上面有白色菌絲團,此時就可以看到原基,10天左右就可以采收。為了減少培養料水份損失,開袋時菌袋袋口不可太大,可將封蓋去掉,待子實體形成后再把套環取下,解開袋口出菇。每潮菇采收后,要搔去表層脫水的菌皮1-2cm,同時補充水分,使下潮菇子實體分化,數量多產量高。
6、病蟲害的防治
茶樹菇出菇階段要保持菇棚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出菇前可將菇棚用敵敵畏、多菌靈消毒,減少菌源、蟲源;在出菇管理上,要注意通風換氣,避免高溫高濕引起病蟲害發生蔓延;高溫季節出菇時濕度要適當控制,少噴水,切忌往菇體上噴水,發現死菇、爛菇要及時采摘處理。
7、采收
茶樹菇應在菌蓋呈半球狀時采收,采收過遲則菌蓋易干破損或脫落,其商品價值低。采收時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輕輕旋起,使菇體脫離培養基,清除根部雜質后使之鮮銷或干制,每袋可采3-5潮菇,袋產鮮菇0.2-0.3kg,生物轉化率可達70-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