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水平。
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水平,提供一個有利于黑木耳生長發育而不利病蟲滋生的生態條件。
1、選用抗逆性強、無污染的健壯菌種。適時接種,以保證接種后恢復生長快,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強;優良的黑木耳原種、栽培種外觀菌絲潔白,無其它異常顏色,菌齡不超過40天。用于栽培的菌種應具有菌絲萌發生長較快,出耳、展片、轉茬較快,子實體呈黑褐色或黑色的品種,并具有優質高產等特性。
2、選用優質原材料。在袋栽黑木耳的操作過程中,應選用潔凈、未霉變污染的木屑、棉子皮、玉米芯、麩皮等新鮮的原料。培養料應就地取材,按科學方法配制,按粗細比為2:1 或3:1,以改善培養基的透氣性,促進菌絲生長,增強抗雜性。塑料袋應選用韌性強、薄厚均勻、無破漏、厚度在0.04mm 以上的優質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
3、接種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嚴格把好滅菌(時間、壓力、冷氣排放等) 關,進行滅菌、殺蟲消毒;并在拌料配料時,每100公斤干培養料中添加克霉靈80-150克予以拌和,可起到防治和將菌螨拒之生產門外的良好效果。提高成品率,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減少病蟲源。防止棉塞受潮,菌袋不要破損。
4、根據黑木耳的生長特性進行科學管理。加強科學管理,正確處理木耳生長階段的溫濕度和通風關系,根據木耳不同的生長階段,加強通風管理,并控制好溫度,創造干干濕濕的環境條件,把握好濕度與通風關系。
適溫養菌,按黑木耳生長特點,控制養菌溫度,為菌絲生長創造有利條件。激發菌絲活力,增強抗病蟲的能力,同時要正確區分環境溫度與袋內溫度是不同的,前期防低溫,保持室溫25 ℃~28 ℃,中后期防高溫,當菌絲生長到袋的1/ 3以上時,室溫保持在22 ℃~25 ℃,如果袋內溫度超過30 ℃,則菌絲極易老化,感染雜菌,并注意培養室的通風換氣。
科學地安排出耳時間,創造適宜的溫、濕及通風條件,盡量使環境條件對黑木耳生長發育有利,對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蔓延不利。使出耳溫度與大自然溫度相吻合,為黑木耳的生長發育提供最佳溫度條件,既可降低成本,又可防止雜菌感染,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春季搶早,在外界氣溫穩定通過12 ℃就可以擺袋出耳,秋季適時,當外界氣溫降至20 ℃以下便可地擺出耳。
5、加強栽培管理,防止病蟲害。當黑木耳菌袋發好菌后,應視具體情況再培養12小時,讓菌絲充分分解培養基質積累營養,為高產、優質、防病打好基礎和提供條件,然后移入通風及水源等條件較好的場地。用消毒刀劃耳口,為了有效控制栽培袋適宜的水分散失,提高產品質量,可分兩次劃袋口:第一次在菌袋耳口相鄰2-3厘米 處各劃3-4 個出耳口,劃兩排,然后覆膜,向地面灑水,增高濕度達85%-90%進行催耳,7-10天出耳芽,注意通風。當耳芽長至豆粒或指甲大時可噴霧狀水,在干、濕交替的生長環境下,15-20天可采收第一茬耳,采大留小。當第二茬耳采收后,停止灑水或噴水3-5天,然后進行第二次劃出耳口,管理與第一次出耳相同。一般可出耳3-4茬。在栽培管理過程中要經常地、認真細致地進行檢查,一旦發現病蟲害,就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控制,防止擴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