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絲后熟,即菌絲的后期再培養,其含意是指菌絲發滿菌袋后,創造條件使之繼續進行營養生長、延長發菌時間,該階段即為菌絲后熟期。
延長菌絲后熟期之所以能夠獲取大幅度的增產效果,其理論依據是:出菇的多寡,是以菌絲數量為前提的,也就是說,生物量(菌絲數量)越大,出菇量越多,二者呈正比關系。
眾所周知,食用菌的生長發育,除了營養、水分等物質條件外,溫度、通風、光照等因素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只是因品種的生物特性而有所區別,這在技術上稱做“食用菌六大生活條件”;菌絲后熟之所以能夠增產尤其第一潮菇可呈爆發之勢,其基本原理是:菌袋完成初步發菌后,一旦感到諸如溫差、光照等外部條件的不適之后,即可很快現蕾出菇,作為一種生物,當該條件不適于繼續發展菌絲、應該快速繁衍后代;但由于此時基料內生物量不足,尤其基料內部的菌絲尚未達到生理成熟,表層菌絲扭結現蕾,其出菇產量尤其是第一潮的產量當然不會很高。以平菇為例,大量的咨詢者均訴說產量低下的苦惱,第一潮菇的生物學效率達不到50%,導致整個栽培周期拖長、占用栽培設施、占用大量管理用工以及病蟲害頻發等,生產效益難以有效提高,究其原因: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菌絲后熟培養時間不足,是制約產量大幅提高的主要因素。菌絲后熟,是筆者在多年的科研開發實踐中不斷試驗、分析基礎上,通過一系列驗證實驗和總結后提出來的新理念,尤其對于調配基料營養之后的栽培,更是顯示出該措施的高產優勢。其基本做法是:
一、調配基料營養
生產者大多看重基料的碳氮比,但又限于手頭資料的缺乏或不會計算等,也只能是任其自然;實際上,食用菌的健壯與否,不但是碳氮比的問題,與基料內的營養是否全面、是否均衡等關系密切。現一般的做法是,在配料時加入“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每250公斤原料中加入120克,即可滿足菌絲對營養的需求。
二、嚴格避光培養
自播種開始,即應嚴格避光,尤其進入發菌棚以后,相當部分菇農為方便觀察,習慣將棚內光照調整至明亮,表面看對發菌似無影響,但是,一旦完成初步發菌后,菌袋即可現蕾;正確的做法是,保持避光培養,進棚觀察時可掀開草苫或開燈,人走“光”滅。
三、避免溫差刺激
尤其菌絲發滿菌袋以后,稍加溫差刺激,菌絲即可扭結現蕾,盡管出菇數量很小,但是,一旦出菇,就是在菌絲沒有充分后熟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最終難以有理想的出菇數量。避免溫差刺激的主要做法,就是根據氣溫條件,適當調控發菌棚的溫度,盡量避免棚內溫差過大,有條件的可安裝水溫空調,即可有效的解決該問題。一般要求在菌袋表面發滿菌絲后,保持偏低一些的溫度如15℃左右并力求穩定為宜,夏季可適當提高至2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