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好接種關:接種成功的關鍵是要有一個無菌的環境和熟練的接種技巧。接種室要提早滅菌,除用高錳酸鉀+甲醛熏蒸外,還用紫外燈滅菌半小時或用5%石炭酸噴灑,而且菌袋溫度降到30℃以下能力接種,接種時要快而準確,一次完成,提高接種的成功率。采取菌袋兩頭接種要用干凈的棉花做棉塞,如果采取菌袋打洞接種,菌種要放滿而且緊實,留意避免菌種掉落。
五、把好發菌關:發菌好壞與出耳勢、抗逆性和木耳產量親密相關。要抓好培養室的消毒,地面、耳床上都要撒生石灰粉,造成堿性環境抑制雜菌發生。此外發菌室要黑暗、通氣,溫度以20至25℃為宜,不得超過28℃。發菌階段,每5至7天要全面檢查一次,發現雜菌感染的菌袋要及時拿出解決。菌絲長滿袋后再培養10至15天,讓菌絲充分成熟能力進行出耳管理。
六、抓好出耳管理關:在菌袋發菌培養成熟后,可搬到陰棚內按箱寬1。3米,長視地形而定起箱,用竹木制架,像香菇袋栽一樣擺放耳筒,菌袋不必脫袋,在袋四周開“√”或“×”形6至8個出耳口即可。排好后用竹片插成拱形,蓋上薄膜保溫保濕,每天揭膜1至2次,通風換氣,并加強噴水管理(盡量不噴對出耳口),使拱內空氣相對濕度達85至90%,5至7天出耳口即有耳基形成,延續加強管理10至15天待耳片充分展開,并有少量耳片散落灰白色孢子粉即可采收,采收時必須把耳根采盡,免得雜菌感染或蟲害造成爛耳,影響下批耳的生長。每采完一批耳,停滯噴水幾天,讓菌絲恢復生長,又進行出耳管理。采收2至3批耳后,菌袋培養基失水變輕,可向菌袋注水,又可收2至3批耳,或把菌袋薄膜脫掉,把耳筒平擺于槽溝內,蓋3至4厘米厚的肥土,加強噴水,維持蓋土濕潤,10至15天又可長出木耳來,也有一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