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菌培養
接種后的菌袋立即放入18~20℃的菌絲培養室內,接種后10~15天菌絲可伸入培養基內20~25cm,一般需培養25~30天長滿菌袋。發菌階段應及時把污染袋拿出培養室,同時用高效綠霉凈噴培養室防治。
2、搔菌方法
3、催蕾管理
出菇菌袋進入催菇蕾室后,可采用超聲波加濕器自動增濕機來加濕,水要用磁化水。催菇蕾室的濕度應保持在85%~95%。催菇蕾前3~4天一定要保持好濕度75%~80%,使受傷的培養基表面菌絲細胞快速恢復。催菇蕾中期時因出菇袋內菌絲細胞呼吸大量的氧氣,使培養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這時通風換氣管理是關鍵。而制冷機以自然對流式比較好。催菇蕾管理時應把溫、濕度和通風調到最適合的范圍,搔菌后5~6天,培養基表面會長出白色棉絨的氣生菌絲,接著便出現透明近無色水滴,再過8~10天就可長出金針菇菇蕾。如果培養基表面有淺茶色至褐色表明培養基已被細菌污染。減少細菌污染的發生方法:一要降低催菇蕾培養窒內的濕度,二噴施耳康消和防治。
4、抑制管理
必須進行充分的均育前處理,如果直接進行抑制處理時出菇袋子周圍的溫度很快降低至4~5℃,金針菇原基會停止生長。而均育是采用控制低溫溫度抑制工藝,使抵抗力弱的出菇袋培養原基不致于枯死,增加了袋內菌絲細胞呼的抵抗力,而能夠均勻發育。均育的溫度8℃左右,空氣濕度控制在85%~90%,空氣環境要接近自然狀態,采用負離子風最好一般是3~4天,禁止在出菇袋直接吹冷風使原基枯死。均育管理后,必須要進行抑制處理。抑制方法是為了控制先伸長的金針菇,促進后長的金針菇伸長,使所有的菌柄長度整齊一致。當菌柄長5cm、菌蓋直徑約1.5cm時為最適。抑制室的溫度保持在3~5℃,濕度85%~90%,二氧化碳濃度在1000μl/L以下,抑制時間約7天。抑制的措施有光抑制和風抑制兩種。對純白色金針菇來說,藍色光照也有抑制效果,抑制初期藍色光照后,會阻止菌蓋形成。在抑制中后期,用2001x光照,一天分數次進行,抑制效果最好。藍色光照抑制是生產優質純白色金針菇的措施之一。風抑制是在出菇袋放到抑制室后2~3天,菌柄長2~5cm左右開始吹風。一天吹3~4次,每次2~3小時。在吹風抑制時,結合藍色光照抑制,對金針菇的子實體形成有效。
5、后期管理
白色金針菇子實體從袋口長出0.5~1cm時,室內溫變保持在6~8℃,此時要控制抑制風機速不要經常吹風,否則出菇袋口周圍的子實體發育緩慢,金針菇長得不整齊。當進入生長發育室2~3天后,子實體高出袋口3~5cm時進行套藍色塑料菇包片筒,把藍色塑料筒筒直立固定在袋口上,以達到減少氧氣、抑制菌蓋生長大而開傘、促使菌柄快速生長的目的。開始套菇包片筒一直到收獲期,每天配合照射3001x藍色強光15~20分鐘,在套菇包片筒前后和收獲前2~3天,連續照射3001x20~24小時,有增產和提高白度色金針菇商品品質效果。套菇包片筒后5~7天,子實體伸長至12cm,使用移動式抑制風機由上往下對菌蓋吹風,使菌蓋、菌柄干燥、發白,培育出耐存放的優質商品。生育金針菇培養室控制室溫要求在6~7度,而相對濕度85%左右。
6、采收標準
菌柄長13~15cm整齊;菌蓋直徑1~1.5cm左右,邊緣內卷;沒有畸形、菌柄根不粘連,全體純白顏色,金針菇子體結實,含水量少。采收時將套筒取下,握住子實體基部,前后搖動即可。采完后把菌柄基部和培養基連接部分、培養基、生長不良的菇剔除干凈,放置于塑料筐中。
7、分裝處理
采收后的白色金針菇的子實體要及時采取用負離子氣體保鮮措施,否則因子實體作用旺盛繼續生長,而且會變色影響商品價值。用厚0.025mm的透明聚丙烯袋裝金針菇,袋內充有負離子氣體可以抑制袋中金針菇的呼吸作用,減少養分消耗,收到較好的保鮮效果。按市場要求進行小包裝用聚丙、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裝,低溫保藏出售。
常用計量單位符號 1、時間:d(天)、h(小時)、min(分)、s(秒)。 2、長度:km(千米)、m(米)、cm(厘米)、mm(毫米)。 3、面積:m2(平方米)、667m2(畝)、hm2(公頃)。 4、體積:m3(立方米)、L(升)、ml(毫升)、μl(微升)。 5、質量:t(噸)、kg(公斤 千克)、g(克)、mg(毫克)、μg(微克)。 6、濃度:mg/L、mg/kg(ppm,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