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菌絲體生長階段管理
栽培袋放在溫室內提前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食用菌專用藥品滅菌消毒、殺蟲。并向地面撒少量白灰碼垛發菌,雙排擺放,排與排留50cm人行道,垛高不超10層。一般碼垛多少依氣溫而定。目的是靠袋內培養料自身升溫,促進菌絲體在料中蔓延生長。棚溫應控制在18~20℃。
料溫不超過22℃,空間相對濕度55%~60%。當菌絲生長3~4cm時,及時倒垛。垛溫在26℃時,要疏散菌棒,碼垛呈井字形,以便通風散熱降溫,嚴防高溫燒菌。升降溫措施:揭蓋草簾和通風換氣控制溫度,濕度不超60%,否則易發生雜菌污染。
發菌階段,嚴防垛溫在36以上高溫,在氣溫低時管理不合理也時有高溫燒菌。應保持發菌室空氣新鮮,適時通風換氣,一般每天通風一次,每次通風30~40分鐘。氣溫高時早晚通冷風,增加遮陽物。氣溫低時中午通暖風,適當揭草簾。培養室光線宜弱不宜強。菌絲在弱光和黑暗條件下均可生長,光線強則不利于菌絲生長,棚內光線保持50~100勒克斯散射光。總之要勤倒垛細檢查,一般5~7天倒一次垛,如料溫高于24℃,可隨時散垛,發現菌袋有點片綠霉即用高效綠霉凈處理,處理過的菌袋放在通風低溫、黑暗光線下養菌。
六、出菇期的管理
當菌絲體長滿菌袋的培養料后,及時降低菇棚內溫度,使菇棚內溫度在10℃左右,拉大晝夜溫差讓溫差達到10℃左右,調整棚內濕度80%~90%以增加散射光,歷經3~5天的催菇,菌袋兩頭形成子實體原基(白色菌絲團),將袋口解開并拉直或將袋口挽起,促進原基分化。此時溫度提高到18~20℃,空間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每天向菇棚空間噴水2~3次,保持地面濕潤,當子實體菌蓋直徑長到2cm以上時,可直接向子實體上噴水,隨著實體長大噴水量逐增。但不可向子實體的原基或幼菇蕾上噴水,否則,子實體的原基或幼菇蕾將萎縮死亡。子實體生長期間要適當通風換氣,每天通風1~2次。每天30分鐘左右。如溫度較高或棚內平菇栽培量較大時應加大通風量。棚內光線和養菌光度相同。在適宜條件下,原基生長到子實體需5~7天。菌蓋充分展開,顏色由深變淺后及時采收,要及時清理料面上老菌絲、死小菇及雜物。按上述管理方法可采摘2~4潮菇,當三潮菇發現幼菇少、菌蓋薄、生長慢要及時補營養液,方能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目的。
常用計量單位符號 1、時間:d(天)、h(小時)、min(分)、s(秒)。 2、長度:km(千米)、m(米)、cm(厘米)、mm(毫米)。 3、面積:m2(平方米)、667m2(畝)、hm2(公頃)。 4、體積:m3(立方米)、L(升)、ml(毫升)、μl(微升)。 5、質量:t(噸)、kg(公斤 千克)、g(克)、mg(毫克)、μg(微克)。 6、濃度:mg/L、mg/kg(ppm,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