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
4月8日 全縣首批80名脫產干部下放農村,參加生產隊勞動。
6月 開展以清理人民公社帳目為內容的“算帳運動”,兌現退賠,糾正“一平二調”(平均分配,無償調撥)的共產風。
12月 “五風”(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浮夸風和強迫命令)泛濫,群眾生產積極性遭受挫傷,慶元地區糧食比上年減產600萬公斤,造成人口大量外流。
1959年 菊隆第六伐木場孫紹生、慶元第九伐木場劉森良、慶元第二采伐隊葉理德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1959年 慶元縣醫院賈昌圃被省人委授予“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1960年
2月 慶元縣醫院吳高珍被授予“全國體育、文化、衛生、新聞先進工作者”、“省文教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同時出席省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
4月 荷地區民兵武裝排因成績突出,中央軍委授予慶元荷地民兵武裝排長吳巖祥為“全國先進民兵”。吳巖祥被推薦出席全國民兵代表會議。
4月23日下午3時在北京懷仁堂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4月23日下午3時在北京懷仁堂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5月 糧食緊缺,局部發生饑荒,各地普遍發生浮腫病。
6月 鑒于人口大量外流,中共龍泉縣委撥出統銷糧67萬公斤,救濟款2萬元,用以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生活。
7月31日 龍泉縣委組織“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工作組,深入農村開展“三反”運動,要求從根本上改變干部作風,處理好“平調”。
7月 慶元地區小學教師50余人到麗水師范參加俄語培訓,歷時2個月。9月,部分小學試行俄語教學。
1961年
4月16日 召開全縣三級干部大會,貫徹中央《關于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即“六十條”),實行以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的管理體制。
8月 恢復區公所,改管理區為人民公社。慶元地區設慶元、 菊隆、新村、荷地4個區,將竹口、三濟、黃真、黃田4個公社劃入梅嶺區,四源公社劃入八都區。
1962年
2月 慶元地區有285個大隊將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生產隊,占總隊數的94%。
4月 進行“精簡下放”,大量縮減“吃商品糧”人口。至1963年底,龍泉縣精減干部、職工12916人。
1962年 慶元有區委4個、黨組27個、黨支部128個,黨員1636名。
1963年
3月5日 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發表后,全縣組織開展“學雷鋒做好事”活動。
4月4-17日 縣委召開干部大會,在干部中開展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的“五反”運動;在農村開展清理帳目、清理財物、清理工分、清理倉庫的“四清”運動。
11月 吳鳴翔在百山祖發現稀有樹種(冷杉),后被命名為“百山祖冷杉”。1987年被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SSO)公布為世界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
11月 全面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2月 慶元竹山村黨支部書記黃榮臻被省人委授予“華東地區農業先進單位代表”。
1964年
7月1日零時 為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標準時間,慶元地區有23749戶,總人口94912人。
12月 農村開展“小四清”(清思想、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運動。
1964年 新安江(淳安縣)庫區移民自1964年起先后被安置在慶元淤上、隆宮、安南、菊水、五都等地,至1965年慶元共安排庫區移民314戶,1625人。
1965年
秋 發動群眾種草子 (植 物肥料), 慶元地區共種植1.7萬畝,改良了土壤。
1965年 早稻、連作晚稻遭受連日陰雨、低溫凍害,慶元地區糧食減產337.5萬公斤。
1966年
2月 慶元第一座國營水力發電站(西演水電站)建成,裝機2×10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