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我帶隊,圖強林業局一行22人赴綏陽林業局就食用菌養殖、產業發展、新林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
一、綏陽食用菌產業發展態勢令人震撼
綏陽林業局是一個建局65年的大型林業企業,森林資源瀕臨枯竭,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近幾年來,他們依托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空間優勢,大力發展黑木耳、菌菇等食用菌養殖業,順利完成了主伐任務調減后的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了“錢從哪里來,人往何處去”的問題,林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創造了落后地區迅速崛起的“綏陽現象”。我們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當地涌動著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潮。他們思想轉變程度之高、經濟發展勢頭之猛、產業扶持力度之大,令人震撼,發人深省。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領導重視,措施得力,形成發展林下經濟的合力。綏陽林業局把食用菌養殖業作為發展林下經濟、致富職工群眾的主導產業來抓,確定了以人均收入超2萬元,場(所)收入超千萬元的“雙超”創富工程為載體,以抓好基地建設,鞏固基礎產業,壯大龍頭產業,開發新興產業為出發點,著力構建綏陽林區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工作目標,建立了由局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的發展林下經濟領導機構,成立工作推進組定期督進,把發展林下經濟情況作為對林場(所)目標管理考核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從而在全局形成了凝心聚力抓發展,全力以赴奔致富的生動局面。
(二)經濟轉型定位準確,思路靈活,措施得力。綏陽林業局把“小木耳、小菌菇”做成大文章,在經營模式上走市場引導、龍頭拉動、全民參與、局縣共建的產業化發展之路,打造菌種生產基地、養殖基地、加工基地、銷售基地四位一體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平臺,以超前的思維、務實的理念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實現了大發展、快發展。
(三)產業發展速度快、勢頭猛、氣魄大。綏陽林業局無論是菌包生產基地、養殖基地、加工基地、銷售基地的總體規模,還是養殖戶的單體規模,普及程度都氣勢恢弘;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養殖質量,都堪稱一流。目前,綏陽林業局的食用菌養殖數量達到1.7億袋,產值5.7億多元,從事黑木耳及相關產業戶數達到6000多戶,占全局勞動力資源總數的71%;全局人均增收9282元,占職工家庭總收入的51%,真正把食用菌產業做成了立局之業、富民之本、發展之基、和諧之源。
(四)招商引資措施硬、方法多、效果好。一是依托食用菌資源強化招商;二是依托“綠色”這個特色吸引招商;三是依托優惠政策扶持招商;四是利用會展平臺宣傳招商。目前已有一大批食用菌加工經銷企業落戶綏陽,產品不僅進入沃爾瑪、樂購、易初蓮花等多家國際連鎖超市,而且還打入了俄羅斯、韓國等國際市場。
(五)政策扶持到位,龍頭企業拉動作用強。綏陽林業局從強化政策保障入手,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產業發展的決定》、《黑木耳原料供應管理辦法》、《棚栽木耳獎勵管理辦法》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明確規定各林場加工的樺木鋸末全部提供給職工作為食用菌生產原料。林業局出資為職工平整黑木耳擺放場地25萬平方米,架設微噴輸電線路35公里,扶持職工蓋養菌大棚387棟,與銀行信貸部門聯系,以職工相互聯保的形式為職工提供小額貸款510萬元,林業局為困難職工發展自營經濟提供無息貸款700余萬元。這些措施為職工發展自營經濟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證。
(六)食用菌養殖科技含量高、科技支撐作用大。舉辦食用菌養殖技術培訓班,通過技術培訓提高養殖人員的技術素質。發揮養殖協會的作用,通過協會向養殖戶發放科普資料,推廣養殖技術。組織人員外出參觀學習,不斷引進新方法、新技術,不斷開拓養殖人員的視野。推廣棚栽吊袋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黑木耳養殖產量和質量,實行小孔栽培和春耳秋管技術,生產適銷對路的終端產品。開發菌糠固態生物質燃料,實現經濟循環發展。
二、綏陽食用菌養殖經驗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一)綏陽林業局之所以在林下經濟發展上保持了迅猛的勢頭和強大的后勁,最根本的就在于他們擁有開闊的視野,能夠敏銳的分析目前林業企業的職責和任務,積極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及時抓住機遇,發展自我,能夠創造性地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與他們相比,我們一些同志的思想還不夠解放。有的存在唯條件、唯客觀的思想,缺乏加快發展的信心。有的在工作中瞻前顧后,顧慮重重,放不開手腳,邁不開步子。有的看問題總是先看到困難,而不會在挑戰中發現機遇,更談不上創造性的利用機遇。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發展林下經濟的障礙,是我們落后的根源,必須在今后工作中認真解決。
(二)綏陽林業局的林下經濟之所以能夠得到飛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把擴大開放,堅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的根本之策。在招商引資上招招新、招招實,實現招商主體多元化,經營模式多樣化,經營管理市場化,經濟效益最大化。在資本運營上敢探索、敢嘗試,借助外力激發了內部潛力,使經濟發展煥發出旺盛的活力。雖然我們也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但是,思想觀念還不夠解放,相當一部分同志在這方面還是“門外漢”,思路不寬,方法不多。
(三)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經濟規模的擴張,離不開有效的平臺和載體。近幾年,我們確實邁出了不小的步伐,實行了林下資源承包經營,大力發展了皮毛養殖業、食用菌養殖業和北藥種植業等,建成了百環森林生態旅游度假景區,引進了大嶺木業等一批項目。但橫向比較,特別是與綏陽林業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四)精神狀態是信念,是支柱,更是一種動力。綏陽林業局之所以能夠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有一種永不自滿、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精神,有一種不向困難低頭、不向挑戰屈服的勇氣。我們必須看到激烈競爭的嚴峻形勢,認識到小進即退、慢進亦退的道理,不能有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要實現大發展、快發展,就必須把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努力跳出本地本單位的“小圈子”,放眼全省全國的“大范圍”,瞄準先進,奮起直追,以一種見賢思進、見賢思齊的雄心壯志,全身心投入到林下經濟發展工作中去,努力創造一流的業績。
三、學習綏陽,推進林下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感嘆綏陽林業局快速發展的同時,要認真消化吸收考察成果,使之成為反思自我、改進工作的契機,成為加快發展黑木耳產業的動力。
(一)創新發展思路,謀劃黑木耳產業發展。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就是財富。解放思想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要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對客觀形勢有一個科學的判斷和準確的把握。我們必須堅決摒棄自我設限的思維模式,堅決按照地委確定的發展思路,堅持抓發展的勁頭不減,只要有利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就要大膽闖、大膽試,努力在挑戰中抓住機遇,在實干中求得完善。
(二)加強科技推廣,保障黑木耳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強與地區農科院的聯系,大力推進良種工程。林業局要建立自己的良種培育基地,引進優良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在基礎條件較好的林場率先發展,探索推廣棚室吊袋木耳養殖模式。每個林場建設一個100萬袋以上的標準化菌包加工廠,吊袋木耳的比例要達到70%以上。
(三)強化基地建設,強化黑木耳產業發展。借鑒綏陽先進經驗,建設集產、供、銷、加、研為一體的新型產業體系。樹立正確導向,以奮斗、育英、潮河、潮滿四個黑木耳基地為先導,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發展黑木耳養殖積極性,增加從業人員,繼續擴大規模。在發展模式上,林業局不再大包大攬,要充分發揮菌類養殖協會作用,采取成立合作社、集資建廠的經營模式。針對資金欠缺的實際,林業局將為林場提供銀行擔保貸款資金100萬元,不足部分由班子成員、機關干部、職工群眾以集資入股的方式解決,有效調動養殖戶的積極性,力爭今年實現總量1000萬袋。
(四)納入目標考核,推進黑木耳產業發展。把食用菌生產納入基層單位目標考核范圍,定期對發展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單位工資獎金掛鉤,獎優罰劣。成立由林業局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的林下經濟領導機構和由各行業主管副局長任組長的推進組,實行例會制度,定期對本行業林下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督辦和推進。把林下經濟發展情況作為經營目標考核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結合林下經濟扶持和獎勵辦法,對養殖、種植戶也進行考核,把考核的結果作為依據,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給予資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