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剛1,2,李 賀1,張寶軍1,繆元霞2,李艷芳1
(1綏化學院食用菌研究所,黑龍江綏化152061,2敦化明星特產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吉林敦化133704)
摘要:針對我國對農業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投資金額逐年提高,為了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戰略目標,同時又衍生出糧食主產區農作物秸稈資源無法利用造成嚴重的浪費和污染,富余勞動力又急需轉移安置的實際問題。面對如此形勢,筆者以蕈菌產業為突破口,提出蕈菌從“菌菜”轉變為“菌糧”拓寬蕈菌消費觀念拉動農業經濟大循環的全新思考,這將給傳統農業帶來一片嶄新的天地,我國農業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關鍵詞:蕈菌 菌菜 菌糧 秸稈轉化 循環經濟 純菌絲體
我國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用于農業發展開支預算逐年增加,對于涉農項目和農村建設也通過政策給予極大扶持。但在糧食問題上一方面增產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大量農作物秸稈資源無法有效利用大多付之一炬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急需轉移就業。糧食增產、農民就業增收、秸稈有效轉化等諸多問題的解決已迫在眉睫。在我國發展蕈菌產業已經成為締造循環經濟關鍵一環的今天,若把常規生產的蕈菌類蕈菌從“菌菜”轉變為“菌糧”的角度思考,促進秸稈轉化成蕈菌子實體或蕈菌純菌絲體,可將子實體深加工成功能性食品,如蕈菌面粉等;可將獲得的蕈菌純菌絲體烘干后做成飼料用糧,減少糧食消耗,變向達到糧食增產的目標,同時促進了秸稈的轉化,形成農業經濟大循環,給傳統農業帶來一片嶄新的天地。
1 我國糧食問題面臨嚴峻挑戰
1.1我國糧食危機已逐年顯現
目前全國的糧食總產量和消費總量都平穩增長,口糧消費量有所下降,但動物性消費量明顯增加,動物性食品的增加則需要更多飼料糧轉化,部分農產品進口依賴程度正呈現逐年遞增態勢,去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超940億美元,同比增長30.8%,其中今年1-5月份大豆進口2343萬噸,同比增長了20.7%。糧食問題是國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國家自立的基礎,不容忽視。
1.2糧食作物剩余物引發的問題
據統計2010年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約為7億噸左右,占全世界秸稈總量的30%左右。但是,目前我國對剩余物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部分糧食主產區隨意丟棄、焚燒秸稈現象嚴重,不僅浪費了資源,造成環境污染,還引發危險事故,對當地人民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并逐步演化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在我國農業迅速發展的大框架下,農作物的剩余物造成的問題成為了阻礙農業循環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1.3我國糧食增產舉步維艱
我國用于“三農”的支出由2006年的339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3億元,占到財政支出比重的17.5%,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可為巨大。不單如此,國家還發行各種補貼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為使糧食產量有所增加。在2004年以前糧食產量的增加是靠增加耕地面積實現完成。從2004年以后,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則是靠增加施肥量和不斷的更新新品種完成的。當土壤中肥料飽和,糧食單產達到極限。隨著人口持仍續的增長,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試想一下,未來我國的糧食供需關系的平衡將會向一邊傾斜。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匱乏、環境污染、氣候異常變化等因素對糧食增產的影響日益顯現,要使糧食增產可謂是難上難。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從思想上轉變,通過“菌菜”向“菌糧”轉變的途徑變向的達到糧食增產的目的。
2 我國蕈菌產業日漸成熟
2.1我國蕈菌產業基本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并利用蕈菌的國家,早在公元前240年就有蕈菌的記載。世界上廣泛栽培的木耳、銀耳、平菇、茯苓、竹蓀等十余種蕈菌大多數來源于中國。近年來,我國蕈菌產業發展速度迅猛,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蕈菌產量第一大國,占世界總產量的70%。2011年全國蕈菌生產總量達到2571.7萬噸,直接產值近2000億元,間接產值近8000億元,從業人口逾2000萬,出口創匯24.07億美元。較2010年分別增長了13.7%、10%和37.8%。帶動近億農村人口脫貧增收。蕈菌已成為我國糧、菜、果、油后的第五大農作物,成為我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的重要產業。
2.2我國蕈菌栽培技術日漸成熟
目前我國運用農業廢棄物栽培蕈菌的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多種蕈菌栽培都已稻草、秸稈等農業剩余物作為培養料為碳源,畜禽糞便為氮源,通過菌絲生長、子實體發育,降解、轉化,提供優質蛋白質。而且蕈菌栽培業具有“與農不爭時”、“與人不爭糧”、“與糧不爭地”、“與地不爭肥”的優越性,不但能解決農業剩余物秸稈等焚燒造成的問題,還能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促進經濟發展。經過估算不同的秸稈利用方式所獲得的經濟收入:秸稈還田210元/噸[3];秸稈發電94元/噸[4];秸稈飼料50元/噸[5],秸稈栽培蕈菌2400元/噸??梢钥闯雠c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栽培蕈菌的經濟效益最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