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菌物綜述 » 正文

    草菇起源


    【發布日期】:2011-07-01  【來源】:《中國食用菌百科》  【作者】: 黃年來
      草菇栽培起源于中國。據道光二年(1822)阮元等纂修:《廣東通志》引《舟車聞見錄》:“產于曹溪南華寺者,名南華菇,亦家蕈也。其味不下于北地蘑菇。”在道光年間纂修的《英德縣志》和《曲江縣志》也有類似記述。“南華菇”又稱蘭花菇,為南華菇之音訛,即今之草菇或稱“稈菇”。因系南華寺僧人所培植,故稱“家蕈”或“家生菇”。南華寺僧人何時開栽培草菇,沒有明確記載,但在明•俞宗本著《種樹書》中有“正月種蕈,取爛谷禾截斷,埋于水地,圍草蓋,常以米泔澆之,則生。”書中雖未明言是何菌,但從以禾為培養基,在水田作菇場,并在菇床上加蓋草被這些特點來看,只能是草菇。中國的 草菇栽培開始于明代初年,是有一定依據的。但草菇栽培在民間推廣,則與南華寺有關。同治十三年(1874)林述訓等修《韶州府志》說:“貢菇,產南華寺,味香甜。種菇,以早稻草堆積,清水澆之,隨地而生。今鄉人效種頗多,惟馬壩、沙溪、狗耳嶺得曹溪水者佳。”在《英德縣續志》中記載尤詳:“稈菇,又名草菇,稻草腐蒸所生,或間用茅草亦生。光緒初,溪頭鄉人始仿曲江南華寺制法,秋初于田中筑畦,而四周開溝蓄水,其中用牛糞或豆(麥甫,現無此字)麩撒入,以稻草踏勻,卷為小束,堆置畦上,五六層,作一字形,上蓋稻草,旁亦以稻草圍護,免侵風雨,且易發熱,半月后,出蓓蕾如珠,即須采收,剖開焙干。若過時不采,則開如傘形,俗名‘老菇婆’,其價頓減。每年草菇登場,人輒入往各村收買,販往韶州,烏石或運往省地售之。” 草菇的另一個發源地是湖南瀏陽縣。該地以往盛產苧麻,草菇即生于漚爛之麻桿或麻皮上,故名“瀏陽麻菇”,為當地著名特產。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瀏陽縣志》記載:“縣西南刈麻后,間生麻菌,亦不常有也。”又云:“麻地生蕈,味美。”注云:“刈麻后,覆以牛糞,翌年春末夏初生蕈”;“縣西南青草牙祭(今瀏陽縣青草鄉)為盛產區。”清•楊鞏編《農政合編》引《種植新書》也談到“種麻菌法”:“麻菌,湖南瀏陽縣土產也……于春夏刈麻后,將剝下之外皮及其梗層積土面,令其上常蔭,使之腐爛,常以米泔水潑之,不令干,至七月便生菌,可煮食。”現因該地苧麻種植衰廢已久,故其影響遠不如“南華菇”。據馬來西亞人Bark,J.A(1934)和泰國人Jalaricharana.K.(1950)的研究,大約在1932年,由華僑將栽培草菇的方法帶到馬來西亞,抗戰期間,發展甚快,十數年間,遍及東南來和北非,故在世界上有“中國蘑菇”(chinese mushroom)之稱。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昌都县| 东源县| 海原县| 上林县| 抚州市| 惠州市| 西青区| 晋江市| 密云县| 永和县| 六枝特区| 沅陵县| 商丘市| 浦东新区| 清镇市| 清流县| 宣威市| 溧阳市| 正宁县| 乾安县| 平和县| 电白县| 合川市| 北海市| 沐川县| 康定县| 大竹县| 同德县| SHOW| 陵川县| 准格尔旗| 通州市| 高邑县| 黄陵县| 贡嘎县| 常德市| 青田县| 彭水| 基隆市|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