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南陽網報道:曾因出土了號稱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恐龍蛋化石群而聞名中外的西峽縣,以食用菌產業對國際市場的“沖擊”而再度聞名。
在風景秀麗的鸛河之濱,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和西峽縣人民政府共同組建的香菇標準化(西峽)出口基地 商賈云集。作為全國“十佳商品基地縣”、“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示范縣”、“中國食用菌無公害科技示范縣”、和“全國食用菌優秀基地縣”的西峽縣,食用菌年產量達1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年出口3萬噸,占全國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西峽香菇,何以如此受寵?
業內專家指出,讓西峽香菇名滿天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縣正致力運籌的農業標準化戰略。
用高新技術嫁接傳統產業, 實現傳統種植向有機種植升級,基地化向產業化升級
數年前,西峽的香菇產業還僅僅是散布在山區農家小院里的一個個“盆景”,立足科技創新助推產業升級,是我縣的興“菌”戰略。由“菌辦”牽頭,科技局重點參與,通過“成立一個科研機構,掛靠一家科研院所,聘請一批科技顧問,建立 一批示范基地,建立一支服務隊伍,發展一批龍頭企業”的“五個一”工程,重點進行香菇優質豐產栽培、儲藏保鮮、精深加工等科技攻關, 通過政策驅動,示范帶動和科技推動“三環連動”,集中連片發展,不僅大大提高了香菇栽培的成功率、產出花菇率和投入產出率,而且使香菇產業步入了數量與質量并進、規模與效益并舉如的良性循環軌道。如今我縣已形成了沿境內312、311國道、331省道三條香菇產業帶和312國道沿線白靈菇產業區。至目前,全縣共發展香菇、白靈菇、雞腿菇等食用菌6000萬袋,年產值達6億元,從事食用菌種植、購銷、加工的農民達1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食用菌對農業總產值和農民純收入的貢獻份額分別達43%、54%。
科研開發與創新管理并舉,產業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轉軌
投資500多萬元的西峽食用菌科研中心,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科研機構。這里薈萃著我縣與中國林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醫科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進行科技合作的成果,其中最具特色的“春栽、棚架、中袋、適度規模”香菇栽培“西峽模式”正在全國推廣。由縣科技局組織的科技下鄉服務隊和農民講師團常年活躍在盛產香菇的北部山鄉,圍繞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編寫技術服務手冊,建立食用菌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操作規程。通過專家授課、現場指導、典型示范等多種形式,全面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先后免費向菇農發放技術資料10萬余份, 培育示范戶1328戶,建立專業村17個,標準化示范基地40個。2005年,全縣香菇栽培成功率、花菇率分別達到95%、60%以上,投入產出率達1:5。
市場流通與產品加工并舉,產業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軌
地處伏牛山腹地、曾被戲稱為“72步蛇尾街”的西峽縣雙龍鎮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市場擁有專業購銷門店600多家,集購銷、分級、加工、包裝、保鮮、貯運為一體,常年駐扎著400余家國內外客商,年交易額達12億元。不僅規模全國最大, 而且是我國北方地區香菇行業的信息交流中心、配貨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為創新營銷方式,開拓營銷市場,我縣多方培訓農民經紀人3000多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設立直銷窗口20多個。同時建起了總貯量達1000多噸的冷庫40座,新引進總投資1000萬元的廈門富士島食品有限公司香菇標準化生產項目、總投資700萬元的廣東粵健食品有限公司白靈菇罐頭加工項目等20多個食用菌深加工項目。 其中14個項目正式投產運營。至目前,全縣已發展食用菌深加工企業42家,開發出香菇多糖飲品、香菇調料、香菇丁、白靈菇罐頭等深加工產品60多種,暢銷美國、日本、西歐及東南亞諸國。
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并舉,產業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軌
為確保青山長在,綠水長流,我縣聘請北京、新疆等地業內專家進行科研攻關,突破地域差、溫差、濕差等技術難題,成功引進以秸干、花生殼、棉籽殼等為原料的天山白靈菇種植技術,同時從外地引進杏鮑菇、雞腿菇等近10個草腐菌品種,全面優化菌業結構,推進食用菌多品種、高效益、可持續發展。我縣丁河鎮去年共發展白靈菇480萬袋、雞腿菇150萬袋,人均增收530元,成為全縣草腐菌生產示范鎮。如今在西峽,棉籽殼、花生殼、玉米芯、玉米秸等以往被人們視為廢料的東西,都成為農民的"搶手貨"。據統計,僅去年以來食用菌品種結構的調整,就節約林木資源1.5萬立方米,保護林地9000多萬畝。為最大限度地節約有限的林木資源,我縣以資源定規模,停止流通材,減少工業材,壓縮生活材,推廣以煤代柴、以氣代柴,禁止使用大口徑粉碎機,利用枝梢材發展食用菌,與黑龍江國有大型林場合作,引進大量枝梢材,實現菌材由內采向外購的戰略轉移。
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在西峽產生了全方位的多重效應:
——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004元,其中1200元來自食用菌產業。
——食用菌產品更新換代。據上海農科院對西峽食用菌抽樣檢測,西峽食用菌不含農殘,無重金屬超標,是真正的綠色、有機食用菌。西峽香菇在日本及東南亞諸國被確定為免檢產品。
——“菌業”上升為農業支柱。標準化生產使食用菌產業在全縣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鄉村集體經濟中的比重分別達到22.6%、47.3%、20%。
——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產業壯大了,生態更好了。全縣新造林42.2萬畝,封山育林117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6.8%。
作為一個偏遠、閉塞、經濟落后的深山縣,要想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創造區域優勢,培育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而致力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的根本出路。”中共西峽縣委書記楊炳旭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