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蕈菌文化 » 正文

    浙江人物傳說與風俗


    【發布日期】:2010-09-10  【來源】:浙江文化信息中心

      浙江的人物傳說,大致有三方面的來源:一是由古老神話演變而來;二是歷史人物的藝術加工,三是虛擬人物的精心創造。這三種人物傳說大多因主人公與人民的關系密切,或同情人民的疾苦,或為人民做過好事,人們便發出種種感念之情,而形成民間的信仰,或為祭記、廟會等風俗的起源。下面舉影響較大而又為浙江所獨有者,分別以先傳說后風俗的順序加以敘述(下同):
      1、源于神話人物傳說與風俗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自然的矛盾逐漸轉向了人與人之間的杜會矛盾,部族戰爭,民族遷徒,英雄業績,發明創造等等,引起人們對于自己歷史的關注,產生要求傳頌的強烈愿望,從而使不少古老的神話演變成為新興的傳說。
      舜的賢能,千古傳為美談。全國各地都有舜跡,并有“舜跡遍江南”的傳說,自六朝以來,不少典籍都記載舜生子浙東。唐《括地志》引《會稽舊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傳說堯禪位于舜,堯的兒子丹朱,要爭皇位,引起爭亂,舜避亂而回上虞故里。后來,平丹朱后,百官齊集上虞來請舜繼皇位,舜為迎百官,造橋相迎,故有百官橋,后來成為一個城鎮,名“百官鎮”。又有傳說講舜不愿與堯兒子爭奪皇位,回到故鄉,當時有大水阻擋,舜無法過渡,林中突然奔出一頭巨象,背舜過江,因此后人名此江為“舜江”(即今曹娥江)。還有傳說講余姚為舜后支庶所封之地。因舜姓姚,故名余姚。因為有這些傳說,所以越中舊有三個“舜王廟”,一個在上虞,一個在余姚,一個在紹興。每年九月廿七日為其廟會。
      禹治洪水,傳統的看法是個神話,后被史官歷史化,近年有人從金文考證禹是否實有其人。關于他的傳說,在浙江境內十分普遍,情節大同小異,而以紹興的“禹穴”傳說最為著名。據《史記·夏本紀》:“或言禹會諸侯江南,升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山上有“窆石亭”,亭里的“窆石”,相傳是大禹大敗下葬時引棺榔入穴所用的工具。民間還傳說大禹生前曾娶涂山女為妻。涂山,據今人的考證,其地望正是在今浙江紹興縣西北。因為有這些傳說,所以會稽山下建有“禹王廟”,相傳該廟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經歷代修聾擴建,到明代已頗為壯觀,100多級青石臺階從山腳仰鋪陵廟大門,進門層樓迭殿,共三進,正殿、偏殿白壁丹楹,飛檐反宇,其景嵯峨壯麗,為歷代祭禮大禹的所在。相傳三月初五,為祭禹王之日。
      與大禹同時候在浙江治水的還有防風氏。防風氏被戮的傳說,古籍早有記載,今天得到的口承資料也很豐富,兩者得以互證。相傳防風氏為古汪芒國國君,漆姓,守封、禹之山。封山在今浙江德清縣二都鄉,禹山在該縣東南,今武康一帶為其領地。《國語·魯語下》載: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禹處死。為什么防風氏會遲到呢?今治神話傳說的專家袁坷在《中國神話傳說》一書中說:“可惜我們在古書的記載里,還找不到確鑿的證據,只好存疑。”筆者曾為此赴德清縣考察:有口承資料說:當時苕溪山洪暴發,防風氏為洪水所阻。又說禹殺防風氏時,防風氏白血升天,禹覺有異,經查,始知原委,因錯殺防風氏,故建祠,設春、秋二祭(每年三月初三和八月二十五日)。
      舜王、禹王、防風王,是浙江的三大崇信,其祭祀、廟會的隆重與規模,非同一般。這祭祀風俗,把傳統的美德留傳于后世,今天雖不再存在,但解放后對于歷史古跡的修繕、整理與恢復,仍是這種傳統良風的延續,同時還排除了迷信的因素。廟會風俗,一般也是寓教于樂,一種是祭祖演戲;一種是迎神賽會,也有兩者兼而有之者。筆者曾調查過紹興等地的廟會。知道迎神賽會的一般情況,大致如下:
      廟會組熾均有“會首”,并置廟產,均屬上好良田,以敷迎神賽會的開銷。各村根據分工,有專門的“會貨”,諸如樂隊、抬閣、舞龍、舞獅、高蹺等。出巡時有雄壯的儀仗,諸如四鑼鼓、八執牌、四號炮、四清道、八樂隊等。凡巡行所到的村莊或寬暢的街口,都搭有一個“供棚”,供有五牲福禮,并有專人迎侯,各式隊伍到此都要表演一番。“會貨”后面,是提香爐的隊伍,隨后是由32人或64人組成的“迎神隊”,手提迎神器,里面插滿香燭,左手插腰,一律“三步一回頭·回頭一跪拜”(就是先跨前三步·再回頭對神轎跪下一拜,拜罷再轉身向前跨三步,循環往復),儀表莊重,步履端正,顯出十分虔誠的樣子。接著“神轎”,前侍衛,后大纛。衛隊32人或64人,均戴;頭盔,穿錦袍,佩寶刀,踏粉靴,執令旗、令箭和大印。神轎后面是囚犯,扮者都是原先許愿者,現為之“服刑”,也算還了愿心。隊伍有數里之長,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2、有真實原型的人物傳說與風俗
      在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說中,有些歷史的原型因素大一些,有些則只有某些歷史的影子,有的甚至與歷史及人物本身的真實經歷無關,也還有的甚至完全有悖于歷史,只不過是借用真實歷史人物的姓名進行藝術發揮罷了。這里既有附會、捏合、也有幻想、虛構。總之是從生活原型走向藝術典型。
      西施的傳說,在浙江幾乎婦孺皆知。相傳西施出生在今諸暨r蘿山西施村,本姓施,名夷光,出身貧寒,父鬻薪,母浣紗。春秋戰國時,越敗于吳,勾踐君臣被俘,淪為吳王駕前馬夫;受盡凌辱。越國大夫范蠡為使吳王沉于美色,以圖洗雪亡國之恥,便選美女西施進 貢。西施深懷報國之心,在她與鄉人惜別、赴吳宮的路上,演出種種佳話。后經十年努力,越終于滅吳。
      西施為國獻身的精神,受到鄉人的高度贊揚,許多傳說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從而稱她為“天下第一美人”。今諸暨縣城南二里有西施浣紗處,在浣紗溪邊一塊方石上,又有“浣紗”兩字,相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也有說出自褚河南之手,稱為“浣紗石”。r蘿山北麓建有“西施殿”,供奉西施像。今天諸暨浣紗溪兩岸還盛行“放水燈”之俗。據說每年七月半三江口(浣紗溪、楓橋江、錢塘江交匯處)放水燈可以嚇退吳國名將伍子胥所掀起的狂潮巨濤。伍子胥傳為潮神,他因屈死而恚恨,欲掀潮沖過三江口淹沒西施的故鄉。七月半便派潮卒來探視,見燈火遍地,便被嚇退。這自然是民間的一種美好想象!
      孝女曹娥的傳說,出于東漢時代的浙江。據《會稽典錄》記載,曹娥的父親曹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相傳在東漢漢安二年(公元143的)五月五日,曹盱為迎伍君,在江上逆濤而上,不幸失足墜江而死。他的女兒曹娥時年14,沿江日夜哀號,哭聲不絕,后亦投江而死。過了幾天,她身背父尸,浮出江面。這就是孝女曹娥投江覓父的傳說。后人為她的行為所感動,把她埋在江邊,并建廟立碑紀念,這條江(本名舜江)改名為曹娥江,這個地方也改名為曹娥。曹娥廟為上虞縣境內最大的廟宇,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建筑價值。
      因為有曹娥投江的傳說,所以古老的端午節風俗,在浙江就附會到紀念曹娥上面去了。關于端午的起源。共有五說:一說紀念屈原;一說紀念介子推,流行山西一帶;一說紀念伍子胥,吳楚兩地習俗;一說紀念曹娥,浙江會稽一帶習俗;一說祭“地臘”,道教弟子臘月祭地風俗。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后來,以紀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但在浙江,由于人們對曹娥的忘我純孝,表示景仰,才由紀念伍君而變成紀念曹娥,各地在五月初五這天總有江中競渡、鑼鼓喧天、旌旗招展、劃槳如翼的場面。曹娥廟里還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來拜曹娥孝女娘娘,許多志士仁人還題詞贊揚送匾曹娥的孝義。
      岳飛的傳說,家喻戶曉,無庸贅言。南宋偏安杭州,對外族侵略不思抵抗,茍且偷安,反而殺戮抗金將領岳飛等人。岳飛在杭州“風波亭”被害獄卒隗順潛負其尸,葬于錢塘門外的九曲叢祠。21年后,孝宗即位,其冤案得到昭雪,以禮改葬于西湖棲霞嶺下。秦檜是謀害岳飛的主兇,其妻王氏,助紂為虐。傳說秦檜在要殺害岳飛,但又找不到罪證的情況下,王氏從旁慫恿說:“縛虎易,縱虎難也!”檜意遂決。萬俟占是秦檜的死黨,為殺豁口岳飛出了死力。張俊原是大將,后來依附秦檜,同謀誣陷,殺害岳飛。人們痛恨這四個佞臣,將他們鑄成鐵像,長跪岳飛墓前,讓見者唾之。
      岳飛死后,人們出于崇敬,祀為神。但宋代僅奉其為“土地”,地位不甚崇高。明人傳說,以岳飛為張飛、張巡之后身,又稱其代關羽為佛寺護法伽藍。杭州靈隱寺在十八伽藍神旁加塑關羽之像,護法伽藍必成十九之數。至近代,據《北平風俗類征》記載:“東岳廟有七十二司,相傳速報司之神為岳武穆,最著靈異,凡負屈含冤,心跡不明者,率于此處設誓盟心,其報最速”。這樣,岳飛則又為東岳速報司這神。岳飛之為神而入佛寺,同享香火,這是民間老百姓的誠摯愿望。
      劉伯溫的傳說,流傳于浙南地區。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在民間,他如同諸葛亮與魏徵,被視為智慧的象征,說他能預知后五百年的事。他的形象是個神機妙算的軍師,甚至說他和燕王朱棣共建北京,燕王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他,諸如建城、選墳地等。民間不少傳說傳頌他深諳堪輿,能斷龍脈,從而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浙江龍泉、景寧、慶元一帶種香茹的農民尊劉伯溫為祖師。相傳種香菇之術,為吳三公名昱者所創。三公生于宋高宗四年,世居龍、景、慶三縣交界的龍巖村,一生至德修仁,多行善事,并以種菇、制菇濟世。某年,朱元璋素食禮佛,劉伯溫以清燉香菇和香菇豆腐湯進獻。朱吃得美味,贊不絕口,便賜三縣百姓伐木種菇,大開菇山菇場。劉因此深得菇民的崇敬,被尊為祖師。凡香菇寮棚,均供兩個牌位:一為“西洋(慶元縣地名)祖殿吳三公之位”,一為“青田劉伯溫先生之位”。據傳,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難得幸免,被一個挑“糖人擔”的老頭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隱姓理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但他手藝好,會把糖捏成各種東西。所以挑糖人擔的又把劉當作他們這個行業的祖師爺。行業祖師祭拜,是人類信仰的一種發展,它對于喚起同業者的一體感和職業自豪感,對于提高本行業的地位和聲望,具有重要的作用。
      3、虛擬人物之傳說與風俗
      民間傳說中,還有不少歷史上根本不曾有過的虛擬人物的人物傳說。這些虛擬人物大體上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沿著演變的線索,追本溯源,可以大略發現他們的模特,但這要根據一定的史料,經過分析研究;一種是現實生活根本不存在的人,而是幻想世界里的精靈所化的人物。這種虛擬的人物,我們一般把他視為民間創造的文學形象和藝術典型。這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兩個長篇傳說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浙江“梁祝”傳說起源很早,大約形成于三國以后六朝以前的東晉時代,至今已1500多年的歷史。全國粱祝讀書處有浙江杭州等五處,墳墓有浙江寧波等九處,而梁山伯廟只有寧波一處。明嘉靖《寧波府志》載:“梁山伯祝英臺墓,在縣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廟存焉。”
      梁祝同窗共讀,殉情化蝶和陰配合穴的傳說,影響很大。人們將傳說人物神化,為千秋萬代人民所懷念。關于梁祝的民間風俗盛行于浙東,很有地方特色。寧波有名諺語,“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梁山伯廟去燒香,拜拜多情祝九娘;少年夫妻雙許愿,不為蝴蝶即鴛鴦。”所以從前梁山伯廟的香火一向極盛,每年春、秋二季,分別在農歷三月初一據說是梁山伯的生日和八月十六他的壽終之時舉行廟會。廟原有三進,第三進后殿供梁山伯木雕像,東西兩面供祝英臺木雕像,帳幔上寫著“送子殿”三宇。這是民間求簽問卜之處,還可求子。廟會期間,很多婦女手摸祝英臺神足,說可以治足痛病。這些都是當年盛行纏足時的現象。當地還有個風俗,就是在祭拜梁祝廟墓之后,特意取回一點墓地泥土,說是放在灶頭上能防蟑螂、螞蟻,因此每年一到春、秋兩季廟會,廟墓前出現一個大泥坑,人們稱之為“廟池”。這與梁山伯托夢治蟲的傳說有關。在廟會期間,照例演社戲,隆重祭祀。鄰近鄉村前來“玩會”的有高臺閣,黃楊紗船,元寶馬,踏高蹺,九蓮大令,二十四節老龍等。當地群眾朝拜梁山伯廟的風俗經久不衰,就是在“文革”時期廟墓被毀壞了,每年一到農歷八月初至月半,群眾還是紛紛前來,在廟墓遺址遙空祭拜和坐夜,口中念念有詞,求梁祝保佑。近兩年廟墓修復,朝拜與參觀者日益增多,連旅居國外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也專程前來,拼且慷概贊助修廟費用。
      在梁祝傳說中,關于女主人公祝英臺還有個特殊的風俗,正如其故事情節所表示:英臺女扮男裝外出求學,遭到父親和嫂嫂的反對,為了表示決心,她在庭院里親手種上一棵石榴樹(有的說是牡丹花,也有的說她埋下一條綢帶,,并起誓自己一定能保恃貞潔,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或發生別的意外。家里的樹(花)就要枯萎(綢帶就要腐損)。后來,她嫂嫂為了破壞她的聲譽,競偷偷地往樹(花)上澆開水,誰知此樹(花)不僅沒有枯萎,反而長(開)得更加茂盛(鮮艷)。這是人類早期“靈魂外在”的古老觀念的遺留,是一種交感巫術信仰,也有人把它稱之為“生命指示物”。這種信仰在印度盂加拉等國也有表現。它從今天的科學觀念來看,是根本不可思議的。但卻是祝英臺勇敢、自信、堅強性格的象征。另外。據明徐樹丕《識小錄》戴:梁山伯“廟前有桔二株相抱,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婦孺以粱祝稱之”。正是因為這多蝶的事實,與粱祝傳說的結合,才使當地民眾定祝英臺的生日三月初一日為“雙蝶節”。
      《白蛇傳》傳說,相傳起源于南宋時代的杭州,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白娘子是由白蛇修煉得道幻化而成的美女。它源于上古人民的變形信仰。也是圖騰崇拜的遺影。人們看到蛇蛻下一層空殼,卻不見那條蛇本身,于是幻想出那條蛇已蛻化成了別的東西。白娘子雖是個異類,但在勞動人民看來,這并不要緊,正像今天人們找對象只考慮人品端正而不嫌其出身寒微一樣。勞動者在貧困的生活中,討不起老婆,就借幻想得以實現。白娘子與許仙的忠貞愛情,正是城市貧民和勞動人民富于民主氣息的倫理道德理想的藝術結晶。
      《白蛇傳》中有“端陽驚變”的情節,即五月初五端陽節,許仙請白娘子飲雄黃酒,她因推辭不過,終于喝下,結果立即渾身發熱,頭昏目眩,顯出原形。江南歷來就有端午節吃“五黃”(黃魚、黃鱔、黃瓜、蛋黃、雄黃酒)和癩蛤蟆的食俗,因為可祛病除邪。這就為《白蛇傳》的情節提供基礎,同時反過來,由于《白蛇傳》的廣泛傳播,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也更加深入人心。這日。成人中不管男女,也不管平時是否會喝酒,都得飲一點,哪怕是象征性地沾一下唇,對小孩除了用酒在他們的印堂上寫一個鮮艷醒目的“王”字外,有的還要在耳孔周圍抹上一圈。至于端午吃癩蛤蟆的習俗,據說是因為它可以消除內火,夏天不生痱子和瘡。但此俗同《白蛇傳》之相關聯。是人們為了發泄對法海的仇恨。因為據傳說,法海原是癩蛤蟆,與白蛇在一起修煉,后來因為白蛇搶食了他修煉的仙丹,增加了仙力才成精變人。所以法海百般刁難白娘子,最后弄出那么多的不幸。由于《白蛇傳》的廣泛影響,舊時杭州還盛行端午日觀看《白蛇傳》戲文和游雷峰塔的習俗。據傳,雷峰塔塔磚能避邪鎮惡習,因此每逢端午,人們還蜂涌而至塔前,挖磚回家。日久年深,致使雷鋒塔于1924年農歷八月二十四日完全倒塌。
      杭州還有“月下老人”的傳說。這“月下老人”也是虛擬的人物。其典出于唐李復言的《續幽怪錄》卷四,即其中的《定婚店》故事。它述說杜陵地方有一后生,名韋固,一日見一老頭在月光下翻看一本書,問他是什么書,回答說是男女婚姻簿;袋里裝有紅繩,說是用來系未婚男女的足的,一經系定,男女即合婚姻。韋固問自己的妻,14年后果然應驗。《聊齋志異·柳生》也有類似的描寫。
      這樣,“月老”就成為為婚姻之神,而受人祟拜,同時現今仍傳“月老系紅繩”、“洞房花燭夜”的婚俗。杭州舊有“月下老人祠”,是個香火很盛的地方,可以說是古代的婚姻介紹所了。查《兩浙史事叢考》、《武林坊巷志》,才知“月下老人洞”始建于孤山南麓,虹橋西頭,至清代末年才改建于凈慈寺對面雷峰山西南麓的白云庵。原來的“月下老人祠”與西湖花神廟在一起,寺中有一副對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這是劇本《琵琶記》《酉廂記》中句子的集粹。又有記載把花神廟與月下老人祠連在一起稱作“花神月老祠的。后來被毀。到了清末,始由鄉人改建于雷峰山的白云庵里。白云庵是明時的叫法,清雍正時易名為“慈云庵”,乾隆時,高宗光顧,賜名為“滿園”。后廢圮。白云庵的“月下老人祠”,原有簽詩55條,傳說是一個落第舉子利用詩詞戲曲中的現成話編成的。那時男女求婚青年到白云庵求簽,成為西湖的韻事之一。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澄江县| 逊克县| 荃湾区| 桦南县| 揭东县| 津市市| 东山县| 兴化市| 金平| 横山县| 醴陵市| 兴隆县| 佛山市| 昔阳县| 清新县| 屯留县| 临澧县| 读书| 徐闻县| 苍溪县| 台安县| 原阳县| 类乌齐县| 泗洪县| 霞浦县| 九寨沟县| 隆尧县| 涿州市| 牙克石市| 宁化县| 新安县| 芜湖市| 瑞安市| 河北省| 精河县| 宝兴县| 宝应县| 博野县| 清丰县|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