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食用菌的多層次生產?
食用菌栽培不僅把廢料開發利用,為人類生產豐富營養的食物。還能通過與其他生物的交替作用,形成多層次生產的生物循環系統。在消耗較少自然能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生產物質財富,提高生產效益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態效益,食用菌生產在這一循環中擔負著極重要的角色。現根據不同的條件,設計各種合理的生產結構。
1. 早稻田套種草菇: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早稻生長至灌漿即排水曬田后期,在禾田的大行,原來預留的、約80公分寬、東西走向,用稻草種草菇。早稻收割后草菇繼續生長采收,直至晚稻辦田前7天結束草菇生產。草菇渣直接回田,增加晚造有機肥。實行稻菇稻生產,增加經濟效益,充分利用地力。
2. 甘蔗地套種草菇:4月氣溫開始回升,蔗苗生長,在工作行間用稻草種香菇,直至蔗苗封行,結束草菇生產。蔗苗第一次培土就把收菇后菇渣拌土埋入蔗基,增加有機肥。
3. 花生、草菇、蔬菜輪作:種植早造花生后,種植一造大田稻草草菇,收菇后利用菇渣作基肥,種植秋季蔬菜。同一土地多種作物輪作,改善土壤環境,減少病蟲害,使每種作物都處在較好環境中生長發育而獲得高產。
4. 晚稻收割后種大田蘑菇、平菇:采用塑料薄膜大畦復蓋方式栽培。一些陽光充足的地區、搭簡易棚遮陰,也能得到很好的經濟效益。
5. 荔枝園培育袋栽香菇:7月開始育種,8月接種菇棒,10月下旬可以把生長著的菇棒在荔枝園樹下繼續生長。1月開始收菇至4月。充分利用自然空間,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