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菌是人們喜食的食、藥用菌品。近期在我國首家推出大袋立體栽培猴頭菌新技術。該技術省工、省料、產量高、品質好。立體栽培完全拋棄了傳統方法,加以生長素,比傳統發菌時間縮短10-15天,使猴頭菌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2-1:5,猴頭菌的生長周期只有3個月。其投入少、見效快、效益高,無疑是廣大農民朋友早日發家致富的一個好項目。
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栽培季節 根據猴頭菌的生育特性和氣候條件,應選擇氣溫在20-28℃(發菌期溫度),經1個月后氣溫下降到20℃以下時進行栽培。秋季8-9月制種,10月份為栽培適期;也可在晚春、早夏進行栽培。
二、栽培場所 人工栽培 猴頭菌,多采用室內或日光溫室大棚栽培。要求環境清潔衛生,能保溫、保濕、有散光,能通風換氣,以利于猴頭菌生長。
三、原料配方 栽培猴頭菌的原料很多,可以闊葉樹鋸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玉米芯、酒糟為主料,添加麥麩、米糠、石膏粉等為輔料即可。選用的原料必須干燥、新鮮、無霉變。
常用的培養料配方有:
①雜木屑78%、米糠或麩皮20%、糖1%、石膏粉1%;
②棉籽殼98%、糖1%、石膏粉1%;
③稻草66%、米糠或麩皮30%、花生殼粉2%、石膏粉1%、過磷酸鈣1%;
④麥草粉78%、麩皮20%、石膏粉1%、糖1%;
⑤玉米芯粉78%、米糠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 按配方要求分別準備好原料,把稻草先切成長3厘米的小段,浸水8小時以上,濾去多余的水,將米糠、麩皮、石膏粉等均勻拌入,再將溶于水中的糖等輔料均勻拌入,使整個培養料含水量達65%-70%。
四、猴頭菌的袋栽技術
1、裝袋滅菌。將配好的培養料裝入規格為55厘米長、15厘米寬、0.04-0.05厘米厚的聚乙烯塑料袋內。裝袋時邊裝邊用手壓緊,扎好料袋口,每袋打5個接種穴,并用3.5厘米×3.5厘米厚的膠布封口,按常規進行高壓滅菌,冷卻后迅速將袋移入無菌箱或無菌室內進行接種。
2、接種發菌。等料溫降到25℃,按無菌操作規程撕開膠布,接入菌種后再將膠布封好,移入培養室培養。發菌時室內溫度應控制在21-25℃,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培養5天后,將膠布撕開一角,以利通風換氣,促進菌絲生長,經20-30天菌可長滿袋。
3、出菇管理。菌絲長滿袋后,將袋散開排放,袋間留20-30厘米距離,室溫降至20-2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在袋兩端上部用刀開小口,并適當通風和給散射光,經7-10天,料面出現黃豆粒大小的菌蕾時,把室溫降至16-2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5%,約經過15天,子實體成熟即可采收。一批菇采完后,要開窗通風,停水3天,然后關窗噴水管理又可出菇。二茬菇收后,也要停水3天,再把袋浸在水中進行補水。一般溫度在20℃以上浸4小時,低于20℃浸6-8小時。浸后取出瀝去多余水分,還可收第2批菇。
五、猴頭菌發生畸形的原因與防止 常見的奇形菌類型有珊瑚狀叢集型、光禿型和色澤異常型等。畸形猴頭菌影響其價值。因此,必須盡力防止。
1、畸形猴頭菌發生的原因。栽培管理不當所至。若生長過程中濕度過大,而通氣差, 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時,就會刺激子實體基部產和分枝,形成珊瑚狀,致使不能形成子實體;若溫度高于25℃以上,加上空氣濕度低,會出現不長刺的光禿子實體;若溫度低于14℃時,子實體即開始變紅,并隨溫度下降而加深。
2、畸形猴頭菌的防止方法。當出現珊瑚狀子實體時,應加強通風換氣,促進子實體生長;當產生光禿型子實體時,要加強水分管理,向空間噴霧或向地面灑水,降溫補水;當子實體出現紅色時,應加強溫度管理。此外,若因菌種傳代次數多,菌種遺傳性退化而產生畸形猴頭時,應停止使用該品種。如果因染菌而造成子實體變黃、爛菇,應將該菌袋深埋,以防止批量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