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蕈菌文化 » 正文

    到慶元去,品味香菇文化(解說詞)


    【發布日期】:2010-08-31

      浙江衛視周末欄目《旅行時間》編導

      沈弘毅接下來的旅行時間,將會給大家帶來一個非常另類的主題化旅游,它既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獵奇探險,它的主題是我們餐桌上的一道菜——香菇。在我們浙江,有一個慶元縣,它被稱為香菇之鄉,種菇歷史悠久,全國聞名。香菇好吃那是當然,但是種菇還種出香菇歌、香菇舞(香菇功夫),這多多少少有一些香菇文化的滋味在里面了。好,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慶元看看,品味中華香菇文化。

      慶元縣龍巖村,是大山深處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唯一顯眼的地方,就是村口這兩棵千年古樹,還有樹下的這座吳三公祠。祠堂里供奉的可不是什么神仙菩薩,而是距今八百多年前南宋時期的一位村民,名叫吳三公。

      龍巖村家家戶戶都以種植香菇為生,種香菇的技術就是吳三公那時傳下來的,因此,吳三公被當地人奉為菇神。雖說這種稱呼充滿了敬仰之意,可吳三以傳下的一種技藝,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十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樊壽康的老人,走進了龍巖村。今年六十七歲的老樊,是一位退休的歷史教師。他與香菇的結緣也是一次學生的偶然課間提問。

      (同聲,樊老師)“學生問我:‘樊老師,香菇之源在慶元有什么依據?吳三公到底有沒有這個人啊?’哎呀,當老師的給學生問住了,答不出來多難為情。”

      自此開始,老樊便著手考證香菇和吳三公的歷史。由于當時關于香菇的資料非常少,老樊只能選擇實地考察的方式,到那大山深處的菇農家里,走村串戶,翻閱《吳氏宗譜》,了解有關吳三公的傳說故事,以及他生活勞動過的地方,這里地名叫香菇灣, 這一帶山上留下許多的香菇寮址,其中一個最大最完整的叫倡花寮。

      (同聲,樊老師)“為什么叫倡花寮呢?因為當時種香菇砍花以后第二年,香菇長出來了,大家很高興地叫起來:倡花了!倡花了!意思就是出菇了,出菇了。”

      吳三公創立的砍花法,是用來栽培香菇的辦法,而類似香菇灣倡花寮這樣的舊址,在龍巖鄉村附近,也為數不少,走訪過程中老樊對研究興致也濃了起來,終于有一天,他在龍巖村一位菇農家中有意外發現。

      (同聲,樊老師和吳水茂)(走進村民吳水茂家里)“今年香菇收成好嗎?你把村里的關于吳三公的宗譜,拿給我看看好嗎?”“好的。香菊!把宗譜拿出來吧。”

      (同聲,記者)這個就是吳三公的宗譜,那么厚,那么大,在這本明朝萬歷年間重修的吳氏宗譜上,明確記載了吳三公的出生時間: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三月七日。娶劉氏香蕈。這個發現證實了慶元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培植香菇的地方。”比當時日本人原兵衛栽培香菇歷史足足提前了三百年。

      吳三公發明的砍花法,簡單的說就是在樹干上,砍出深淺不一的刀痕,讓香菇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自然生長。

      (同聲,龍巖吳富基)“我們原始砍花法種香菇,它是三年出菇的,今年是頭一年,要2005年才能出菇,今年砍花,明年就叫倡花,就是有個把香菇出來了,第三年呢,就開衣了。產量有多少看我們樹種的好壞,砍花是否得法,樹種好,砍的深淺適宜,滿樹都可以長出香菇,這個辦法就是八百年以前開始,一直延用到現在。”三年時間才能出香菇,但現在來說顯然是不適時了,晚幾個月可看香菇長出來。不過,古話說:萬物皆有源,現在的慶元縣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菇生產地、靠的也正是這位八百年前的古人。

      (同聲,記者)我現在站的這個地方(五大堡鄉廿五篩有機香菇基地),就是香菇的種植基地,這兒的香菇可以說是極多,你看,一排排,真是多啊!在家看到的一朵朵香菇都是干菇。當然這不是香菇,這都是培育香菇的地方,這一袋袋都是人造菇木。一袋菇棒據說可以長出一百多個香菇,你想想看,這兒有多少袋?四周看一下,這兒有多少袋,我這只不過是看到的一邊,這邊看過去簡直是望不到頭,這兒有多少香菇,每年的產量,聽說有幾萬,不愧為香菇培育基地啊。

      在慶元象眼前這樣的香菇培育基地,可以說是比比皆是的,對習慣在餐桌上享受香菇美食的都市人來說,能親眼看到種植園內這一盛況,的確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

      (同聲。記者)“這個東西,它里邊是什么?”

      (同聲。廿五篩食用菌基地主任吳傳益)“里面是木屑,還有麥麩,也就是麥皮。石膏也有,還有紅糖。”

      (同聲。記者)“紅糖是干嗎用的?”

      (同聲。吳傳益)“紅糖是養分,香菇生長需要這個”

      (同聲。記者)“木屑這種東西是用來干嗎的?”

      (同聲。吳傳益)“長香菇就要長在木屑上的,就象以前,他們說木頭里面砍花是一樣意思”

      (同聲。記者)“這個一袋東西從開始放進去以后一直到出香菇要多久”

      (同聲。吳傳益)“四個月,一百二十天左右”

      (同聲。記者)“現在這捆東西放了多久了”

      (同聲。吳傳益)“四十天了”

      (同聲。記者)“可惜,我們應該再過一個月再來,這時候剛好長香菇”。

      雖說這種種植方法已經經過許多次改進,但有些傳統的東西卻是難以磨滅的,甚至還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這個就是我們龍巖村的香菇文化陳列館,陳列室不大,卻擺放著不同時期流傳下來的實物,有當地菇農使用過的工具,還有許許多多年代久遠的史料記載和圖片。

      (同聲,樊老師)“這一塊就是原來吳氏宗祠的一塊匾額。那么這個掛起來的是什么東西呢?這是在以前的香菇寮里面,沒有燈,沒有煤油燈,只好用這個火篾,夾在這里掛在上面,可以高,可以矮,這是吊式的照明燈,還有這個臺式、落地式的,從吳三公發明香菇術以來,內容非常豐富的香菇文化,不光是種植,而且還有醫藥文化,體育文化,扁擔功,用毛竹從樹上吊下來,甩到那邊去,要有功夫。還有很豐富的文學藝術、菇民山歌、菇民語言,還有傳說、故事。這里每一件實物,都飽含著豐富的傳說故事。“

      (同聲。龍巖村民葉其昌,邊揀菇干邊唱菇民歌謠)“禾字加日字是香,香菇本是樹上生,砍倒三年自發起,采起焙干自生香。”

      (同聲,葉其昌又唱)快打谷,快劈山,多辦柴火去菇山。去菇山,有銀擔,明年三月轉回鄉,半擔銀兩買田山,半擔銀兩做布衫,若要良田千百畈,多做麻糍去菇山。

      如今流傳下來的菇山歌謠多達上百首,大多以勞動生活為題材,這些形象生動的山歌,給艱苦生活在深山溝辛勤勞動的菇農,帶來許多的快樂。

      扁擔功則是菇農在惡劣的條件下,為謀生而獨創的又一門技藝,既能強身健體又可以抵御鄉間出沒的徒匪野獸,而且方便抵御外敵。

      (同聲,樊老師)“菇農的扁擔跟平常的不太一樣。叫做光棍擔, 這是為什么呢?扁擔的兩邊沒有釘、沒有鉤的。挑籮擔,兩肩隨意換,路上碰到有壞人搶劫,有野獸,拿起來就可以對付它。扁擔就成了一種武器了吧,所以現在來講,象砍花法也一樣,會扁擔功的人很少,我們要抓緊學習研究,因為它是整個香菇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聲,記者)“既然這樣,我跟樊老師學兩招行嗎?”(同聲,樊老師)“我們向老菇農學習,扁擔打的主要是的野獸。”

      (根據浙江衛視周末版《旅行時間》6月5、6日播放的錄像帶記錄整理,記錄楊金玲,整理校對樊壽康。標題是編者所加)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开封县| 璧山县| 崇明县| 贵阳市| 平利县| 饶平县| 定西市| 苗栗市| 泾阳县| 娄底市| 庆元县| 顺义区| 旅游| 自贡市| 海城市| 双流县| 和政县| 泗阳县| 新泰市| 玛沁县| 麻栗坡县| 宁河县| 清远市| 赤水市| 华坪县| 井研县| 眉山市| 上林县| 烟台市| 苏尼特右旗| 从江县| 澜沧| 宕昌县| 柘城县| 兴安县| 东港市| 玉林市| 余干县| 奎屯市|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