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聯合國有關規定,應該說中華香菇文化符合“申遺”的五個基本條件。
首先,香菇文化已深深扎根于龍慶景特別是慶元的傳統文化歷史之中。早在1209年,龍泉人何澹在《龍泉縣志》中記載了香菇栽培的185個字。過300年后傳到東瀛,稱香蕈、處蕈。800年慶元的歷史就是香菇文化發展的歷史。香菇文化不僅在麗水市各縣,而且在江南各省、府、縣志的記載中得到證實,而且在各地民間宗譜記載中得到證實。同時在龍慶景的菇神廟民間山歌、傳說、故事,民俗、民風中更可以找到許多例證。長篇菇民山歌集《香菇笙歌》就是杰出的代表。“慶元香菇”榮獲國家原狀產地域產品保護,就是國家對香菇文化扎根于龍慶景的肯定。
其次,香菇文化能夠作為一種手段來體現一個龍慶景地區,特別是慶元的文化特質和價值,對社會團體起到促進作用。香菇文化作為一種手段在龍慶景地區,還在福建、廣州等地,早在清代中期就建立由菇民自然領袖組成的“三合堂”。它維護菇民利益和菇業生產秩序。每年在毛坑口、西洋殿、鳳陽山廟舉行廟會時,都要對菇業大事作出決策。沒有一個官府衙門能夠組織管理的事,都被“三合堂”辦到了。“三合堂”還在江南各省縣市設立“同鄉會”。在南平建“浙江會館”,在廣州風度街購房地產建會館。事實證明,香菇文化對社會團體起到促進作用。共和國成立后,菇委會等團體和舉辦香菇節、研討會等證實了香菇文化的促進作用。
第三,香菇文化是現代和傳統的唯一見證。其最典型的見證是1991年開始,慶元連續舉行了四屆香菇節和香菇研討會。1994年的第三屆香菇節暨國際研討會還會聚了世界數十個國家地區的科學家。香菇文化現代和傳統完善結合得到國際認可。底蘊深厚、內容豐富的香菇文化、高棚花菇栽培給各國朋友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第四、香菇文化能夠進一步開發和可持續發展。中華香菇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內容豐富的香菇文化在十年前有過初步的展示。十年來,香菇生產在全國的持續發展,但是與香菇緊密相連的飲食、醫療、體育、文藝、營銷等都正待普及。只要堅持香菇生產標準化,走“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發展道路,在小康社會的建設中,香菇文化必將進一步開發和可持續發展。
第五、香菇文化在現代文化發展競爭中很容易受到傷害,必須保護。進入新世紀。面臨新挑戰,城市化、全球化加速 ,香菇文化面臨消亡危險,急需保護。香菇發祥地、香菇鼻祖吳三公故里龍巖村人民,高舉香菇文化旗幟,起動建設中華香菇文化第一村,興建香菇詩文碑廊和香菇文化陳列館,還建了古式香菇寮,傳授砍花法、扁擔功,學唱菇民山歌,舉辦全縣香菇文化廟會和研討會,帶動全縣保護香菇歷史文化遺產,開發香菇旅游,必將使香菇文化免受傷害,在弘揚中發展,并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