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菇是香菇子實體遇到特定的環境條件,發生保護性的生理變化,而形成的優質畸形菇,是香菇中的珍品。如何采取合理措施,提高香菇栽培中花菇的比例和品質,是提高香菇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一、選擇適宜的品種及催花期 雖然花菇的形成同品種沒有必然聯系,但不同的香菇品種會因溫型不同而造成出菇季節、產量和質量上的差異,同時不同品種菌蓋表面紋理形成的難易和多少也有所不同。因此,花菇培育中選擇適當的品種也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應選擇低溫型和中低溫型、肉質厚的品種,同時要求品種的抗逆性和適應性均較強。 菇蕾的成熟度也是影響花菇質量、產量的重要因素。菌蓋直徑2cm 以下的菇蕾抵御惡劣環境的能力差,此期催花,會引起菇蕾死亡或停止生長形成花菇丁;而直徑3.5cm以上的菇蕾則很難形成花菇。培育花菇的最佳時期為菇蕾直徑2-3.5cm,此期菇蕾已貯備充足的養分,能夠在逆境中順利完成自身的生理變化而形成花菇。
二、溫度 溫度和溫差對花菇的形成和質量的優劣有重要作用。花菇形成的適宜溫度為8-18℃。低溫條件下形成的花菇組織致密、厚實,品質好。溫差能加大表皮細胞與菌肉細胞分裂的不一致性,可加速菌蓋開裂和加深裂紋深度;溫差越大(以相差12-14℃為宜),裂紋就越明顯,從而易形成優質的花菇。 山東省秋末、初冬、早春氣溫較適合于花菇的形成。冬季氣溫低于8℃,要在菇棚內人工增溫。人工增溫時,注意防止串煙。
三、濕度 在花菇培育過程中,濕度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決定因素。濕度包括空氣相對濕度和培養料濕度。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以60%-65%,培養料濕度以35%-45%為宜。凡是影響空氣相對濕度的因素都會影響花菇的形成。如地面潮濕、陰雨天等,為防止空氣相對濕度過大,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盡量避開陰雨天氣培育花菇,大霧天氣要在菇棚周圍生火驅霧,在滿足溫度的條件下要盡量通風排濕;二是菇棚地面潮濕時可鋪薄膜或油氈防止地面水分大量蒸發,增大空氣濕度。培養料過濕時可采取加大通風量、利用陽光照射和扎通氣孔的措施降濕。但是空氣相對濕度和培養料濕度又不可過小,低于花菇培育適宜溫度時應噴霧增濕。
四、光照 培育花菇須有一定的強光刺激。光線不僅對溫濕度有影響,同時強光也可增強菌蓋表皮水分的蒸發,加速菌蓋表皮的開裂,遮陰過多,不易形成花菇;光照不足則花菇顏色不佳。初冬和早春,陽光光線不強,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可把棚膜揭掉。晴天讓陽光直接照射,可有效提高花菇質量。花菇生長期,光照強度要達2000Lx左右。如果花菇生長旺盛,但白色紋理不深,光線可適當再增強一些。
五、風速 菇棚內要加大通風。加大通風,不僅有利于補充花菇生長所需的氧氣,同時有利于降低水蒸氣在菇體表面的附著率,從而加速菌蓋表面的干燥、開裂。因此,培育花菇的菇棚要選擇在向陽通風處。菇棚設計時,不但要考慮棚內空氣的流通,菇棚間也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利通風。
六、采用兩棚制 由于培育花菇和培育健壯菇蕾在濕度、光照、溫度等方面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較大差異。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分別建催蕾棚和催花棚,對兩棚分別獨立管理,以達到培育花菇所需要的最適環境。
七、綜合考慮各因素的關系 協調控制,不可偏廢溫、光、水、氣任何一個方面。根據不同時節、不同地域結合當地氣候及菇場周邊環境綜合管理是取得高產優質花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