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人類采食野生食用菌,數量有限,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就要對食用菌進行人工栽培。古代人們栽培食用菌的種源是以去年的舊木、舊草、舊土為“種子”進行接種,那個時候的產量、質量都得不到保證,乃是一種自然狀態,不可人為預測。
食用菌與其他生物一樣,具有遺傳的穩定性與變異性。人們逐漸意識到:用人工方法控制生物體的生殖,使生物體的生殖不是隨機進行而是向著預期目標發展,培育出適合人類需要的新品種,這就是人工育種。優良品種是食用菌栽培獲得高產的前提,有了優良品種,可以在相同栽培條件下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食用菌的菌種是從孢子獲得的,孢子數量雖然很多,在大量孢子中有保存了原來優良性狀的,也有出現了不良性狀變異的,因此,要用人工方法把具有優良性狀的菌絲保存下來是十分必要的。
從收集孢子到孢子發育成菌絲,要經歷很長時間,不能適應大規模生產。菌絲的生活力強,可以不斷從經過選擇的優良菌絲擴大生產,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大量優良菌種。
食用菌資源豐富,經過長期大量的工作,人類已能夠對20多個品種進行人工栽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那些珍貴的、美味的、多彩的、具藥用價值的品種更感興趣。要把這些在自然界零散的,偶然發現的,還沒有規模產量的品種進行人工栽培,才能獲得更多的產品和更大的經濟效益,滿足人們的要求。
自然界生物間存在相依相克的關系。食用菌可以與其他生物寄生、共生,這當中有對食用菌有益的生物,人們要加以保護;也有對食用菌有害的生物,人們要抑制或殺滅。通過人工栽培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已經實行了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對其某些特性的加強或排除,在有目的的技術措施指導下進行栽培,就可以保持該品種的產量和質量,甚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