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市食用菌協會 (443200)
一、生物學特性
鮑魚菇,又名臺灣平菇。在植物分類學上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是一種高溫季節發生的珍稀菌類品種,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商業價值。
鮑魚菇的生長發育與周圍的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影響鮑魚菇生長發育的主要環境因子是營養、溫度、水分、光線、空氣、pH值等。
1、營養 鮑魚菇是一種木腐菌。在實際栽培中,營養物質主要有碳、氮源、礦物質和維生素。碳源是鮑魚菇最主要的營養來源,它是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也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人工栽培時,以棉籽殼、廢棉、稻草、麥稈、甘蔗渣、玉米芯、雜木屑等作為培養材料,可供給鮑魚菇生長所需的碳源。氮源則是鮑魚菇合成蛋白質和核酸所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營養源。在培養料中添加米糠、麩皮、玉米粉、大豆粉、花生及油菜籽餅粉等,可滿足對氮源的需求。試驗證明,在培養料中添加5%~10%的黃豆粉或玉米粉。可以大幅度提高產量。原料中添加適量的磷酸二氫鉀、碳酸鈣等無機鹽類和鈣、磷、鎂、鉀、鐵等礦質元素以及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可使菌絲生長明顯加快、旺盛,縮短菌絲滿管時間。
2、溫度 溫度是控制鮑魚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的一個重要因子。菌絲生長發育的適溫范圍以20~33℃之間為宜,最適宜的溫度是25~28℃。子實體發生的溫度范圍是20~32℃,25~30℃為適宜溫度,最適宜的溫度是27~28℃。低于20℃或高于35℃菇蕾不會發生。
3、濕度(水分) 鮑魚菇為喜濕性菌類,抗干旱能力較弱。因此,水分和濕度是鮑魚菇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發育中不可缺少的因子。培養料基質含水量達到63%~65%時,菌絲生長迅速。發菌期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60%左右,濕度太高,易被雜菌污染。出菇期栽培場所內的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對菇體的發育有利。
4、光線 菌絲生長期間不需要光線,子實體形成與生長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照,但嚴禁陽光直射。
5、空氣 菌絲生長階段對空氣的要求不甚嚴格,往往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還能刺激菌絲的生長。但當二氮化碳濃度積累大于30%時,菌絲生長量就會驟然下降,一般培養室的空氣含量均能適合鮑魚菇菌絲生長。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大量氧氣,如果通氣不良,會使菇柄伸長,菌蓋小或不發育,容易形成畸形菇。
6、pH值 鮑魚菇菌絲pH值5.5~8的培養基中均能生長,以pH值6.0~7.5最為適宜。
二、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 我國南方地區以每年5月至10月栽培較為適宜;北方地區可根據鮑魚菇在25~30℃能正常出菇的要求,并利用塑料大棚合理安排栽培季節。
2、培養料配方 ①棉籽殼或廢棉93%,麩皮5%;②棉籽殼40%,木屑或甘蔗渣40%,麩皮18%;③木屑73%,麩皮20%,玉米粉5%;④玉米芯70%,麩皮10%,細米糠10%,玉米粉8%;⑤稻草37%,木屑或玉米芯27%,棉籽殼10%,麩皮20%,玉米粉4%。上述五種配方中各加碳酸鈣1%,糖1%。
3、栽培方式 鮑魚菇的最佳栽培方式是熟料袋栽。
4、配料及制袋 木屑、甘蔗渣必須過篩,以防扎破塑料袋。配料時先將原輔料混合拌勻,再用1%石灰水將料拌濕,含水量拿握在68%左右。選用規格為33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裝料量為0.4公斤(干料),然后套上袋口環,塞上棉塞,裝進滅菌鍋內滅菌。
5、滅菌與接種 裝袋后應立即進行高溫滅菌,常壓滅菌溫度達到100℃后維持8~10小時,結束后取出菌袋置接種室冷卻到30℃以下后,按無菌要求接入菌種。
6、菌絲培養 接種后2~3天,菌絲開始萌發定植,吃料生長,培養室最適溫度25℃左右,空氣溫度60%左右。一般經25~30天菌絲可滿袋。在培養過程中,要嚴防鼠害和雜菌污染,一經發現要及時處理,以免影響菌袋的合格率。
7、出菇期管理 做好出菇期的管理工作是奪取鮑魚菇優質高產的關鍵。鮑魚菇最適宜的出菇方法是采用培養料表面出菇法。方法是:菌絲滿袋后拔掉棉塞,脫去套環,把塑料袋反卷至培養基表面處,先將培養基表面的小菇清除干凈之后,再噴水保濕,每天噴水3~4次,袋子中多余的水應倒出,保持料面濕潤即可。一般經8~10天開始出菇,從菇蕾起至成熟約耐5~8天。在整個出菇階段,溫度控制在25~28℃,空氣溫度90%最為適宜,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好。
8、采收 當子實體長到菌蓋近平展,邊緣變薄但稍有內卷,孢子即將成熟時,就要及時采收。采收時,一手壓住培養料,一手捏住菌柄輕輕轉動,將菇摘下。采完一潮菇后,將料面清理干凈,讓菌絲恢復2~3天后再噴水管理,間隔12天左右可長出下一潮菇。正常情況下,一般可采收4~5潮菇,生物轉化率90%左右,生產周期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