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菇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要求
胡潤芳 黃建成 種藏文 何錦星
(福建省農科院耕作輪作研究所 350013)
白靈菇(Pleurotus nebrodensis Inzenga)系刺芹側耳白色變種,亦稱白阿魏蘑。白靈菇是北京商業品牌名稱,新疆地區稱阿魏蘑,天山神菇。在新疆伊犁、塔成、阿勒泰、木壘等地區,每年春末夏初大量發生,它腐生或兼寄生在傘形科多年生藥用植物阿魏蘑或刺芹植物的死根莖上。
1 形態特征
白靈菇子實體單生或叢生,菌蓋初凸出,呈貝殼狀,后平展,中部下凹呈淺歪漏斗形,菌肉肥厚(3~13 cm×0.3~6 cm),中部厚,邊緣漸薄,內卷、白色。菌褶近延生,密、不等長、淺黃色。菌柄中生或偏心生,6~14 cm×4~6 cm,等粗或下部稍細,白色。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孢子印白色。
2 生物學特性及栽培要求
2.1 營養
2.1.1 斜面培養基 ①PDA 1000 ml+KH2PO4 lg,MgSO4 0.5 g;②PDA 1000 ml+蛋白胨2 g,酵母膏2 g,KH2PO4 1 g,MgSO4 0.5 g。
2.1.2 原種和栽培袋培養基 ①木屑38%,棉籽殼40%,麩皮15%,玉米粉5%,糖1%,石膏粉2%;②棉籽殼93%,玉米粉5%,石膏粉2%,尿素0.2%;③原種也可采用麥粒培養基。
2.2 溫度 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26℃,子實體發育最適溫度各方試驗結果略有差別,也許與不同菌株特性有關,一般掌握在12~18℃范圍內,原基分化溫度為5~13℃。
2.3 濕度 菌絲生長的培養料含水量以60%~70%為宜,子實體生長的空間相對濕度為85%~95%。
2.4 光線 菇蕾正常發育需散射光300~600 lx,陽光直射和完全黑暗環境均不易形成子實體。
2.5 空氣 白靈菇屬好氣性菌類,發菌室和出菇房要求保持新鮮空氣,通氣不良子實體生長緩慢或變黃,出菇房CO2濃度超過0.5%時,會出現畸形菇。
2.6 pH值 培養料pH值以6~7為佳,如果當地發菌期常遇溫度偏高年份,在栽培料配方中略加些石灰,以防培養料酸化。
2.7 誘導出菇 接種后置于25℃,經1~1.5個月培養,菌絲可長滿菌袋。再置于8~12℃培養,使之達到生理成熟出現原基,夜間以低溫冷刺激,白天給散射光刺激以誘導出菇。
2.8 開袋適期與方法 掌握袋口處出現原基有黃豆大小時,才能去掉袋口的套環,原基分化菇蕾長至2 cm時,方可把袋口張開,也可把袋口脫下,讓小菇蕾露出。此時空間相對濕度調控在85%~90%。這段時間關鍵是避免過早開袋。
2.9 采收 白靈菇一般只收一潮,也有二潮。生物學效率最低30%,最高65%。
3 栽培季節的選擇
白靈菇子實體發育最適溫度為12~18℃,福建地區生產季節自9月至來年4月間均可,8~9月開始培養母種和原種,10月制生產袋,11月下旬~4月為出菇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