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十六:聽了老師講座后,使我明白了怎樣栽培銀耳,但我擔心的是在栽培中遇到病蟲害,如果發生了又該怎么辦?
好!銀耳栽培過程,病蟲害是難免會發生,通常危害的是雜菌污染菌袋。即接種不久,菌袋表面出現紅、黃、綠、黑不同顏色的雜菌,這是紅色鏈孢霉,綠霉、黃曲霉、青霉等侵入菌袋造成的。雜菌污染菌袋的原因是培養料滅菌不徹底,接種時無菌操作沒做到位,所以雜菌侵入發作。防治辦法:配料時不讓其發酵酸敗,滅菌時保持溫度要求,嚴格按照接種規程操作,堵絕污染源。一旦發現雜菌污染時,嚴重的要及時破袋取料曬干再利用;輕度污染的可注射甲醛溶液于患處,進行殺滅。
出耳階段也會出現菇蚊詠〔yong〕吃幼耳,被害的幼耳發生霉爛。防治的辦法是:栽培房門窗要安裝紗窗,房子四周要清理干凈,并噴灑農藥,根除外界隱患。一旦發生蚊害時,可噴灑銳勁特農藥,按1:1000倍配清水噴灑殺滅。但必須先把報紙覆蓋在菌袋上面,然后把藥液噴在紙上,如果在成耳期發生蟲害,不能噴農藥,以免影響食品衛生,否則只好提前采收。
此外,有時還出現爛耳。表現在幼耳時爛根。幼耳只結實不展片,稍動就會脫落,耳基無菌絲或很少。培養基木屑發黑潮濕,并有部分有白色針狀的肉質豎立。銀耳子實體生長期也會發生爛耳。原因是由于菌種純度不高,帶有螨蟲。爛耳根和爛耳片也常因pH值不正常,培養基含水量過多;栽培過程中溫度偏高或偏低,出耳階段溫差過大;噴水過量,空氣濕度偏大,通風不良,水源不凈等都會引起爛耳。
防治爛耳的方法:①在配制培養基時,拌料、裝袋、上鍋滅菌要環環緊扣,以防酸變;料袋滅菌后要排稀,使之盡快冷卻。在栽培過程中,溫度應控制在23-27℃,不超過30℃;②耳房保持空氣新鮮,及時通風換氣。在原基分化子實體階段,空氣相對濕度就控制在85%-95%之間,防止黃水過多或過干而引起爛耳。③若發生大面積爛耳時,只能采取挖掉爛耳基、補上新培養基、貼上膠布、重新滅菌、再進行接種的辦法。長耳期發生爛耳時,可提前采收,防止蔓延。
問十七:老師最后我想問一下,銀耳成熟時有何特征?
銀耳栽培,一般從接種到采收全程為35-40天,這就是它的生產周期。成熟耳的標準狀態是①耳片全部伸展,表現疏松,停止生長;②形似牡丹、菊花。顏色鮮白或米黃,稍有彈性。③成熟的子實體直徑可達10-15厘米,鮮重150-250克。④子實體成熟后,會散發出大量白色擔孢子。此外,也可以根據菌袋的重量來判定,完全成熟的子實體,其菌袋很輕,表明培養料已被分解消耗完。
問:銀耳成熟后,怎樣進行采收與加工呢?
銀耳采收時要注意:
(1)選擇晴天晴天上午采收有利于即時加工,若收獲期遇雨天,可繼續將其保留在耳房內,延長管理5-7天,待天氣晴朗后收割,但不必噴水,并加強通風,防止爛耳。
(2)整朵收割具體是用鋒利的刀片,從耳基部位沿著菌袋薄膜削平,整朵割下,并刮去蒂頭的雜質。收割和刮蒂時,均要小心,切勿損壞朵形。
(3)保持清潔采收時要防止基內菌糠粘附在耳片上,采割下來的銀耳置于干凈的籮筐內,輕采輕放,不重壓。最后還要注意:
(4)采后要清房銀耳采收后,及時把廢袋搬離出房,同時清理殘留物,打開門窗通風3-4天,讓陽光直射房內,并進行一次消毒,以便迎接新袋入房培養出耳。
下面再說說加工問題:
采收后的銀耳及時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形成產品上市。現有銀耳加工有兩個方面,一是初加工,主要是通過脫水烘干機加工成商品;二是深加工,以銀耳為原料通過食品工業制成罐頭、飲料、快餐、藥劑等系列產品。
在農村主要是加工成干品。銀耳收成后,過去小規模生產多采取置于陽光下直接曝曬至干,隨著專業化生產的發展,規模擴大,收成數量增多,而且市場對銀耳商品性狀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現代大都采用機械脫水烘干。
問十八:老師,聽了銀耳栽培技術的全過程,使我掌握了銀耳生產知識,但還有一個問題是種完銀耳的廢料如何處理?
種完銀耳的廢料,稱為菌糠。它還有利用的價值。據化驗其合成的培養料,雖然經過35-40天銀耳菌絲的分解,但養分還沒全耗盡。它的纖維素及木質素還適于栽培毛木耳、金針菇或竹蓀、雞腿蘑等菇類。
這可真謂為提高經濟效益“物盡其用”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