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的段木栽培--立木產菇
菇木經過一夏一秋的精心管理,菌絲便進入成熟階段,到了立冬前后便可起架立木,進行出菇管理。
菇木菌絲發育成熟的標志是:菇木表皮與砍伐時無大差別,沒有雜菌,樹皮緊貼;用刀背或手指敲打,發出半濁或濁音;樹皮松軟,皮下木質部呈黃色或黃褐色,而且有香菇香味;用手指壓樹皮有彈性感覺,且感粗糙不平。并有瘤子形狀突起,即為出菇的預兆,有時并會有少量香菇發生,俗稱“報信菇”。此時,便可將菇木移到菇場起架立木,進行出菇管理。
立木必須在常綠的樹林中,沒有常綠林也可采用人工棚以增加蔭蔽度。減少陽光直曬。立木的方法是先插兩根木樁,中間架一根橫木,橫木離地60厘米左右(可視菇場濕度調節),然后把菇木斜靠在橫水兩邊,呈“人”字形排列,菇木間距10厘米左右,架與架之間留一走道,以使管理和采菇。 立木階段,菌絲發育分化進入子實體階段,菇木含水量和空氣濕度都要相應提高。立木前菇木應浸水。浸水場所不限,只要水質清潔即可,侵水時間24小時左右,使菇水含水量達50-60%左右。
立木后噴水每日少量多次,連續3-5天??臻g濕度在80-90%之間。如外界條件適宜,不多幾天便有菇蕾出現,在適溫、適濕條件下,經7-10天便可采收。
在出菇期間,加強水分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水分過干或過濕都不利于原基的形成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如遇久睛不雨,應視菇木干濕程度,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造成一定的溫差和濕差,以促進子實體的大量形成。每批香菇采收結束后,直至第二批菇蕾出現之前,應控制噴水,以養息菌絲。這樣促、控交替,有利高產。若菇木過于干燥,影響出菇,可將段水浸入水溫較低的水池或溪澗中12-24小時,然后取出集中一起,覆蓋薄膜保溫、保濕,每天通風一次,可促使菇蕾大量發生。在出菇期間,為了保持菇場空氣流暢,還必須把段木周圍的小灌木、雜草清除干凈,注意小環境的通風、透光。
春節前后,是冬菇發生季節,在管理上應注意做好段木的保溫、防寒、防凍工作;立春到清明前后,是春菇發生季節,陰雨綿綿,雜菌孳生,在管理上要注意做好菇場四周開溝排水工作,并把段木排列距離適當加寬,以利通風去濕。如長期下雨,也可搭棚遮蓋,防止段木過濕,減少爛菇及雜菌孳生。
一般在清明以后,月平均氣溫達18℃以上,便很少出菇了。采菇結束后,應將菇木照原樣堆疊起來,但由于菇木已耗去部分營養,木質沒有原來那樣堅韌,因而更要小心搬動。堆頂仍要覆蓋。但不必翻動,讓菌絲繼續生長,以供下一個產菇年使用。
段木栽培香菇,一般可產3-5年,頭一年產量少,第二、三年盛產,以后逐年下降。段木香菇產量通常以每立方米菇木所產干菇數作為計算單位,一般每立方米段木可生產干香菇10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