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標準化蘑菇房栽培草菇技術(2)
3.5播種及管理 3.5.1 菌絲培養(yǎng)階段 播種量以每座80~100袋為宜,料溫穩(wěn)定在36℃以下播種,播種方法;以穴播與撤播相結合。 播種后關閉門窗3~4天,菇房料溫控制在33℃左右乙空間濕度保持80~90℃,并要求黑暗。播種2天后,菌絲長滿料面,此時料溫降至30~31℃,7天后培養(yǎng)料表面長滿網(wǎng)狀的氣生菌絲。 3.5.2 出菇階段 在相對恒溫的條件下,適當增加散射光和通風換氣,菇房相對濕度要提高到90~95%,促進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隨著菇蕾的長大,料溫要降至29~31℃,減緩子實體開傘。草菇子實體易開傘,采收要及時,每天采收2~3次,采后及時送站收購或進行預處理。 4、病蟲害的防治 4.1 長根鬼傘 若二次發(fā)酵失敗,培養(yǎng)料滅菌不徹底,易發(fā)生長根鬼傘。孢子由空氣傳播。以預防為主,及時摘除開傘的子實體。 4.2 費氏穗螨 高溫、高濕利于它的生長發(fā)育,草菇小菇蕾受害后易菇緣破裂及形成畸形菇。在二次發(fā)酵前,地面應噴灑殺螨劑,發(fā)酵時的高溫逼使螨類往地表遷移,可殺死螨類。 4.3 草菇菌核病 病原菌在低溫潮濕環(huán)境下生存,高溫、干燥、日光曝曬均不利于病原菌生存, 11~35℃有利于病原菌生長及菌核的形成,引起草菇組織壞死,菇體腐爛。防治措施:選擇的稻草要干燥,所有栽培材料在使用前要曝曬2~3天,再用2%的石灰水浸泡,在發(fā)病嚴重的菇床上,用50單位的井岡霉素噴霧。 通過上述技術措施,標準化菇房栽培草菇的生物學效率可以達到20%以上。(福建省莆田農(nóng)科所 林顯芬 陳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