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蓋菇又名皺環球蓋菇、皺球蓋菇、酒紅球蓋菇,是一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珍稀食用菌,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發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蕈菌之一。大球蓋菇在設施棚室、林下、高稈作物套種和露地等均可栽培,是低投入、高產出的利民項目。
1、 生物學特性
大球蓋菇菌絲在5-36℃的范圍內最宜生長,最適合溫度則是23-27℃之間。溫度是決定菇體生長快慢的重要因素,溫度低時,菇體生長較慢,朵形較大,菇柄相對粗而肥厚些,菇的品質也是最優良的,此時的朵形不容易開傘;相反如溫度偏高的話,就會生長快,朵形小,易開傘。大球蓋菇是喜氣性菌類,新鮮的空氣有利于促進發菌和子實體的健康生長,如在出菇期間菇場通氣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則菇柄會伸長,導致菇質明顯下降。菌絲的生長期間通常是不需光照的。在實際栽培中,菇場最宜三分陽七分陰,可人為創造最適宜的出菇環境。大球蓋菇在微酸性環境最宜生長,以pH值5-7最為合適。在偏堿性的培養基上,菌絲生長緩慢。大球蓋菇菌絲發滿后需要進行覆土,如果不覆土就會出現出菇少甚至不出菇現象。覆土最好采用腐殖土最佳,土壤適宜的pH值為5.5-6.5.
2、大球蓋菇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 大球蓋菇最佳的播種氣溫是14-25℃,氣溫在9-28℃時都可選擇播種,從播種期到出菇期至收獲期,整個過程需要3-4個月的時間。
(2)栽培條件 可選擇林下、大田或保護地栽培,亦可選擇與玉米套種栽培。
大球蓋菇為草腐土生菌,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即使偶爾出菇產量也很低。土質應以腐殖壤土為好,這樣的土質噴水不板結,干后不板結龜裂,具有保水性好的功能。太黏的土壤可添加50%左右的木屑混合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3、配方選擇
根據當地原材料資源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配方:
①稻草100%;
②麥秸100%;
③大豆稈50%,玉米秸50%;
④稻草80%,木屑20%;
⑤稻草40%,谷殼40%,雜木屑20%;
⑥玉米秸30%,稻殼69%,生石灰1%。
4、培養料處理及建堆發酵
(1)培養料處理 無論選擇哪一種配方,都必須保證原料新鮮無霉變。玉米秸應利用秸稈粉碎機粉碎成3-5cm的小段,以保證充分預濕及發酵效果。
(2) 建堆發酵 按配方把原料攪拌均勻,調節含水量為60-65%,ph值7-8.建成高1.5米,寬2米,長度不限的料堆。建完堆后,用φ5cm的木棒從上向下打孔,孔距20cm,扎到地面,利于排出廢氣,防止燒堆。發酵時間7d左右,期間翻堆三次,當堆內長出白色放線菌后發酵完成。
5、播種方法
在栽培地建成高30cm、寬1.3m的龜背形畦床,畦與畦之間留40cm的人行溝道。鋪料厚度20-25cm,用菌種2-4袋。待料溫降到25℃左右后,把菌種掰成2-3cm的小塊,點狀植入料內。料面覆蓋3-5cm的腐殖土或園土。覆土材料應以腐殖壤土為好,這樣的土質噴水不板結,大雨后不太黏,具有保水性好的功能。覆土完成后用稻草覆蓋,利于防止日曬保溫保濕為出菇創造條件。
6、科學管理
播種后根據天氣狀況及料面干濕程度要適當噴水調節。播后4-5d菌絲開始萌發,40-45d后,可見到菌絲露出土面。當菌絲全部露出土面后,土層內菌絲開始形成菌束,扭結大量白色子實體原基時應注意畦面土壤的濕度。噴水掌握少噴勤噴,表土有水分即可。形成原基到成熟期,一般需5-10d。
7、采收加工
成熟的大球蓋菇要求菌蓋外層菌膜不破裂或剛破裂,菌蓋內卷不開傘。采菇時用左手壓住覆土,右手指抓住菇腿輕輕轉動,再向上拔起,除去帶土菇根即可上市鮮銷,也可冷藏保鮮或烘干后銷售。
8、轉潮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后,管理的重點是噴水養菌,要求是輕噴細噴,盡量做到既要讓土壤濕潤又不能讓土壤板結,禁止澆大水和透水,若遇大雨天氣,應及時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原料底部進水。經過10-12d管理,開始出第二潮菇,大球蓋菇的整個生長期通常可采收3-5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