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松杉靈芝人工栽培是從母種分離制作到出芝管理,然而,隨著對松杉靈芝人工栽培的深入研究,幾年來大量實驗表明,此前公布的技術方法和指標尚不完善。特別是在“變光處理”、“防治灰變”、“軟袋成因”、“大靈芝栽培”、“母種簡易制作”、“高質密培養基制作”、“畸變防治”、等方面又作出了新的技術總結,已將其補充到《松杉靈芝栽培技術規程》當中,希望形成相對完善的技術體系。今天在這里和大家一同分享。
1.變光處理 : 光照控制的原則是前陰、中陽、后陰,前期光照低有利于菌絲的恢復加快扭結,促進子實體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菌柄。而中期提高光照有利于類似光合作用增加芝體厚度和重量及有效成分的積累。后期光照低有利于增加靈芝的顏色。
2.灰變防治: 一般情況,菌包覆土后在20C°-28C°情況下10d-20d即可形成菌蕾,后期管理過程要注意棚內溫度變化,經常觀察靈芝生長點有無僵化現象,防治高溫導致發生灰變,否則一但變為灰色,即便再增濕降溫也很難恢復正常生長。
3.大靈芝栽培: 將菌袋全脫,7個1捆埋于事先作好的畦中,覆土要加大厚度,覆膜、7d內不要大面積給水,可以用草木灰+樹皮成水定點刺激出芝,出芝后疏蕾并加強對水、濕、溫、光和二氧化碳的正常管理,同時每5d施一次營養素。
4.“軟袋”成因: ①與菌種有關,菌種老化衰退,表現為細胞空泡增多,甚至破裂,接種后菌絲軟弱無力,自然“軟袋”。②培養基水小,菌絲生長無力細弱。③培養基過細或裝料過緊,料內透氣性不良,菌物質含量少,導致“軟袋”。④培養溫度過高所致。⑤培養基N源不足。⑥滅菌不徹底。
5.母種簡易制作: ①母種用PDA綜合培養基制作同常規。②用原種培養子實體、培養基同常規。③子實體組織的取得;裝原種時裝到瓶子的1/2c處帖瓶壁放入3-5根縫紉線,之后裝料于瓶肩同高,用棉花紗布作塞封口,滅菌、接種、培養同常規。因為瓶壁放入3-5根縫紉線形成空隙透氣,所以在靈芝生理生長完成后很容易形成子實體,并且無雜菌,之后在無菌環境下組織分離即可。
6.畸形靈芝的發生與防治: 畸形靈芝產生的原因除了機械損傷、化學藥品刺激、病蟲害以及菌種自身原因和環境條件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管理不當,具體表現以下幾方面。①鹿角芝、芝柄生長時出現很多分枝,越往上分枝越多,而且逐漸變細,頂端始終不形成菌蓋。發生原因是通風不良、環境中二氧化碳積累過多,而其它條件均較適合。 防治方法 :加強通風換氣、滿足其它生長條件。②柱狀芝、子實體分化不規則的柱狀,無菌蓋或者菌蓋不明顯,難以區分柄蓋。發生原因是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相對濕度偏低。防治方法:加大通風、提高相對濕度(85%-95%)。③長柄彎芝、有芝柄分化、無分枝長成細長條、向光線充足的一側彎曲。發生原因是生長環境光線不足、不均。 防治方法:增加通風和減少遮陽物,讓每個培養點都有合適的光照。④柄蓋彎斜芝、菌柄彎曲菌蓋歪斜,失去靈芝應有的形狀。發生原因是經常改變光源或者經常改變菌袋方向。防治方法:子實體發生后不要隨意改變光源和菌袋方位。⑤腦狀芝、子實體擠塞在出芝口,分不清菌柄菌蓋,有時菌孔上翻。發生原因是溫度不恒定或者在原基形成膨大后遇到冷空氣,同時通風條件不良。防治方法:改善通風,減少溫差。⑥小蓋厚芝、菌蓋形成后逐漸增厚始終不膨大開展。發生原因是環境溫度長期處于低溫狀態。防治方法:人工增溫。⑦薄蓋芝、菌蓋直徑不斷增大,生長迅速,菌蓋很薄。發生原因是子實體發生后環境溫度長期高于28c°以上。防治方法:加強通風,注意降溫,可以試試膜外噴水。⑧重疊連體芝、菌蓋上下重疊,左右粘連。發生原因是開口不當,原基形成過多。防治方法:調整開口大小,注意排袋空位距離(8-10cm),及時疏蕾。⑨凹凸狀芝、發生原因是晝夜溫差過大。防治方法:人工縮小晝夜溫差。⑩其他 另外,環境光強光質、菌種的代數、菌種的分離部位等都會直接影響靈芝的品質和產量。
7.雜菌的簡易識別:在靈芝栽培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多種多樣的有害生物和非生物的干擾。栽培戶們都認為雜菌是生產中的大敵,必須提前認識預防,并有針對性的防治,才能保豐收。 ?
7.1競爭性雜菌主要是一些腐生性真菌,在培養料中與靈芝菌爭奪養料、水分和氧氣等,尤其是在生產栽培管理中的早期階段更易侵占菌塊,分泌毒素,抑制靈芝菌體的擴展和蔓延。競爭性雜菌包括青霉、木霉、曲霉、鏈孢霉、毛霉和根霉等。在栽培過程中可以從雜菌的顏色、氣味、拮抗線三個方面來識別。
7.2侵染性與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包括真菌、細菌病害和線蟲病害等,它們都可以侵染食用菌體,造成菌絲萎縮和子實體腐爛。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一些不適宜的理化因素,如營養不良、水分供應失調、溫度過高或過低、日照過強或不足及有害物質引起的中毒所造成的生理紊亂。 ?
從顏色上來識別:不同的微生物顏色是不同的,特別是常見的霉菌,有著不同顏色的分生孢子。常見的青霉為青綠色,是發生最多的絲狀菌,25℃以上均能生長,初期菌絲呈白色,逐漸成熟而出現綠色孢子,主要是接種時操作不嚴密或棉塞過濕所致,在高濕不通氣環境中培養最易發生。木霉為綠色,初期呈白色斑塊,以后逐漸產生綠色孢子,菌塊中央是深綠色,向外逐漸變淺,邊緣呈白色,多發生于偏酸的環境中,25℃以上生長迅速。曲霉與青霉相似,初期為白色,隨成熟而呈黑、黃、綠色,28℃左右生長迅速。根霉開始呈灰白色蜘蛛狀菌絲,以后產生黑色孢子囊,繁殖力很強,在培養基上全面繁殖,多發生于空氣濕度大,料內含水量大,通風不良時。毛霉菌絲白色較長,有的長達3~10厘米,菌落稀疏,易與靈芝菌相區別,菌絲生長較陜,多在高溫、高濕、通氣不良的條件下生長。鏈孢霉的菌絲疏松,較長,白色,分生孢子梗雙叉分枝;分生孢子單細孢,球形成鏈,紅色或粉紅色,常發生在淀粉基質上如玉米、玉米棒上。鏈孢霉經常發生在制種時的菌瓶內棉塞上,或培養料上,尤其在30℃以上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最快。 ?
其他常見的細菌都是不具菌絲結構,一般在培養料面呈濃狀物。 從氣味上來識別:靈芝菌一般都具有菇香味或杏仁香味。而各種雜菌都具有各自的氣味,多數表現為酸、臭、霉和氨味,霉菌多為大同小異的霉氣味,而酵母菌多呈酸臭味。其他產氨細菌則多表現為氨水味。 從培養料表面的拮抗線來識別:靈芝菌絲和雜菌在生長過程中,兩種菌絲的交界處,常出現一條潔白的白線,如同地圖上的分界線,這條線就叫做拮抗線。通過這條線和接種部位、顏色、氣味等條件即可識別哪一方是平菇菌絲,哪一方是雜菌,發生的雜菌是屬于哪種類型。 ??
從培養料表面的拮抗線來識別:靈芝菌絲和雜菌在生長過程中,兩種菌絲的交界處,常出現一條潔白的白線,如同地圖上的分界線,這條線就叫做拮抗線。通過這條線和接種部位、顏色、氣味等條件即可識別哪一方是平菇菌絲,哪一方是雜菌,發生的雜菌是屬于哪種類型。 8、靈芝種植中常犯的錯誤:
一、預濕不充分:木屑應浸泡充分,以利滅菌,不然會影響菌絲的正常生長。 ??
二、采土不合要求:有些種植戶覆土時采用未處理的菜園土,有的添加未充分腐熟的農家肥。而這樣的土壤帶有大量的病菌和蟲卵,容易引發多種病害,給種植戶造成損失。 ??
三、覆土時添加尿素:新的種植戶容易習慣性地把靈芝種植和其他作物種植等同起來,覆土時添加尿素,造成氨味過重導致菌絲死亡。 ??
四、噴施"關門水":在靈芝種植前期高溫時噴施"關門水"會造成高濕環境,引起冒菌絲、結菌造成小靈芝死亡等現象。后期噴施"關門水",則容易使菌絲退化、早衰。
五、防病不及時:有些種植戶由于缺乏基本的辨別和防治病蟲害的知識,往往在病蟲害發生較重時才著手防治,以致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減產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