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菇是現在非常受歡迎的人工種植蘑菇,其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深得消費者的喜愛。那么人工種植雞腿菇怎么做能出菇快,質量好、產量高?下面給大家介紹雞腿菇高產高質栽培管理技術。
1、種植時間
雞腿菇是一種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的植物,它一般的種植季節及栽培時間是在6-8月份進行栽種,從九月份到12月份出菇,春季栽培時間在11月份到2次年而且進行栽培,栽培的時候要注意環境的條件及溫度等重要的因素。
2、蹲菌管理
雞腿菇菌棒養菌,就是培養菌種在菌棒內萌發、發育、生長,以菌絲體吃透菌棒內培養料,并長滿菌棒,視為菌絲發育成熟,此時不要急于把菌棒,移出養菌場所,而是讓它繼續在養菌場所內生長7~10天,待菌絲繼續一個更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叫蹲菌。蹲菌開始,就要把養菌場所的空間溫度由養菌時保持的25℃左右,空間的相對濕度要控制在50~60%左右。低溫、低濕的生長條件,可使菌包內的菌絲生長的更為潔白、粗壯,菌絲體更有活力,生命力更強。
3、覆*管理
雞腿菇的菌絲如沒有*壤進行覆蓋,根本無法形成原基,進行子實體分化。所以,雞腿菇的種植,必須對其進行覆*。雞腿菇種植,所用的覆*,不能隨意取*,種植雞腿菇時所用的覆*,應為略帶沙質的腐殖質*。帶有沙質的腐殖質*很難形成,可對腐熟程度完好的腐殖質*,摻入一定量的細沙,*和沙比例為5:1即可。在進行覆*前10天左右,把覆*用生石灰和敵百蟲粉劑拌好放置,等待使用。種植雞腿菇,覆*層的厚度要控制在在2~3厘米。覆*完成后,對覆*層耙撓,就是用木耙梳撓覆*層表面,耙撓必須掌握好時機,要在菌絲有一半吃透覆*層,但尚未扭結時進行。
4、溫度管理
溫度的調節與控制,主要集中在子實體分化期,利用白天與夜晚溫度的高低不同,形成溫差,通過溫度變化,來刺激雞腿菇的菌絲體,使其盡快形成原基,實現子實體快速分化,快出菇、出好菇。溫差的刺激在10~26℃之間進行,晝夜溫差調整在10~15℃之間。子實體分化實現后,要保持16~18℃之間,這個溫度下,子實體形成最多,生長速度不快不慢,菇體表現出柄粗、菌蓋肥厚肉多的特點,品質最好。
5、濕度管理
調節空間相對濕度時,要調節出“干干濕濕”的空間環境,實現一定時間內75~90%之間的濕度變化,即濕度差。通過濕度差別變化,配合溫差變化,刺激原基形成,加快子實體分化,完成子實體分化后,保持85%左右的濕度恒定,特別是采摘前的濕度恒定,不要讓子實體含水量過大,以利于采摘后的運輸和存儲。
6、光照管理
保持出菇環境散射光照射狀態,光照強度在300~500勒克斯之間,并在這個強度區間內,實行一定時間內的相互變化,利用光照差,來刺激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生長。切記500勒克斯為光照強度的最大值,超過這個極限值,雞腿菇的菌蓋容易生長出鱗片狀組織,盡管不影響品質,但影響外觀品相,影響商品性。最后為了有效保證雞腿菇的品質和產量,保持空間通風順暢良好,有充足的氧氣供應。人工種植雞腿菇,做好這些事項,可有效保證雞腿菇的品質,種植戶在種植時可按此方法操作。關于雞腿菇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惠農網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