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日報訊(記者孫全)“就這些甜瓜,按現在的行情,每斤能賣上10多塊錢;八九個甜瓜裝一個禮品盒,一盒能賣100多塊錢!”11月25日上午,盡管寒氣逼人,但遼中縣養士堡鎮養前村村支書崔汝寧家的甜瓜大棚里卻春意盎然。崔汝寧家有20棟大棚,種植各種反季節蔬菜、水果,今年果菜行情都不錯,他家光是大棚收入就達幾十萬元。
養士堡鎮現有高標準的日光溫室大棚3萬多畝,明年將增到3.5萬畝,屆時全鎮將實現人均擁有一棟大棚。光是大棚這一項收入,就可實現人均2萬元的目標。鎮長方輝介紹說:“以前,咱鎮的農戶種大田,靠天吃飯,而現在通過大面積發展大棚,徹底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土地一年四季都沒有農閑的時候,季季有花開,天天有果香。一個2畝地左右的高標準大棚,相當于種五、六十畝水稻的收入。產量大了,農民收入就多起來了;農民腰包鼓了,市民菜籃子也豐富了。”
養士堡鎮的大棚,是沈陽市迅速發展起來的設施農業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沈陽市設施農業總面積已達到135萬畝,規模居全省第一。其中,全市超過萬畝規模的大區就達10個,5000畝大區有11個,千畝大區53個,500畝以上設施農業小區200個。在此基礎上,今年還將新增萬畝大區4個,5000畝大區5個,千畝大區20個以上。
據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發展溫室大棚,是農民增收致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近年來,沈陽市在發展設施農業方面,出臺了涉及補助、貸款、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各區縣(市)發展設施農業,對發展溫室大棚的農戶進行扶持,這大大提高了農民扣大棚的積極性。現在,全市以溫室大棚為主要形式的設施農業,在建設檔次和生產水平上都有了顯著提升,農產品生產已向工廠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全市已形成新民棚菜和棚瓜、遼中果蔬、蘇家屯溫室葡萄和紫蘇葉、于洪和東陵的食用菌、法庫甜瓜等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應、主導產業明顯、農民收入顯著提高的專業鄉村。據規劃。到2012年,沈陽市農民將戶均有兩個大棚。
(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