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安徽南陵縣許鎮,遍布田野的蘑菇大棚,宛如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形成水鄉一道靚麗的風景;菇農們正將剛摘下來的潔白如雪的蘑菇,一籃籃、一筐筐地裝上車準備出售,豐收的喜悅寫在他們的臉上……
提起許鎮蘑菇種植業的發展,菇農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人,他就是“省級企業型農村致富帶頭人”朱國清。
朱國清最初結緣于蘑菇,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當時他被抽調到原東塘鄉蘑菇發展辦公室,專門從事蘑菇種植、示范推廣工作。他跟著福建來的技術員,學會了一整套的蘑菇栽培、管理技術,開始為菇農提供技術指導。可是開船就遇攔頭風。2000年受市場行情影響,蘑菇價格急劇下跌,菇農種植效益滑坡,連原先由福建人承包經營的四個大棚也被廢棄了。
為穩定人心,朱國清冒著風險,帶頭承包了福建客商放棄的四個大棚,同時積極向外拓展銷售市場。2001年,不僅自己種植的4400多平方米的蘑菇獲利8萬多元,還幫助菇農向外地銷售蘑菇150噸。為降低生產成本,引領更多的農戶走發展蘑菇之路,2002年,他通過多方聯系,引來福建客商合伙投資40多萬元興辦了一個菌種廠,培育高產優質菌種供應給周邊菇農,每瓶節約成本0.8元,僅此一項就可為菇農降低生產成本10余萬元。
2004年,朱國清創辦了南陵國清實業有限公司,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一條日產120噸鹽水菇加工生產線,一條自動罐裝生產線,購買了切片烘干一體機,走蘑菇產、加、銷一體化發展之路。年加工鹽水菇400余噸,銷售鮮菇100多噸,既解了農民發展蘑菇的后顧之憂,又獲得了不菲的收入。目前,他申報的“國清”牌雙孢蘑菇商標已正式注冊,不僅在南京、上海設立了“南陵蘑菇專柜”,還打進超市。如今,全鎮有3000多名剩余勞力就地打工,農民種植蘑菇可直接獲得經濟收入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