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菜市場,問問菜販,城市居民對食用菌的購買量和喜愛程度都在增加,今年初秋季節的食用菌市場較之往年更顯紅火。平菇(地銷)價格、數量均有所上浮和增加,金針菇、杏鮑菇、雞腿菇等反季節產品的上市量也有大幅增加,價格基本持平略有上升,菇農效益明顯增加。
據山東省農科院土肥所食用菌專家曹德賓對濟南、聊城、臨沂、泰安、德州等地的調研,地銷平菇一般在4~5元(千克,下同),泰安市的東平縣最低,亦保持在3~4元的價位上,盡管夏季發菌及出菇管理的技術難度稍大一些,但豐厚的利潤卻使菇農笑逐顏開;雞腿菇鮮銷價為8元左右,與往年持平,由于是反季節栽培,市場幾無競爭,多被客商以批發形式要貨;魯南地區的金針菇、鮮菇直接發往上海、廣州等地,價位多在8~10元之間;杏鮑菇亦屬反季節設施栽培,其產品價位較上述均高,多以千克18元左右成交,而且,由于產品極為緊張,多是先打進貨款、排隊等貨,足見貨源之緊俏程度。
據專家分析,初秋季節的鮮菇價格走高除了市場需求加大外,與我省食用菌生產的“傳統”轉變慢也有關系。對大部分菇農來說,食用菌生產技術有所欠缺,夏季生產者較少,故初秋季節上市鮮菇很少,價格高,與深秋及其此后的冬春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專家期待著廣大菇農改變生產思路及計劃,自明春開始著手進行夏秋生產,以使食用菌能均衡應市,在滿足消費的前提下,可同步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益。
轉貼自:大眾網 記者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