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我國農業中的優勢傳統產業,改革開放后發展迅速,成為一部分地區的主導產業。但是,我國食用菌產業本身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特別是入世后,我國出口的食用菌因質量、衛生安全等問題被扣留、索賠、退貨的情況時有發生,使不少生產者、經營者受到損失。日前,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林彩民。
記者:全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總體狀況怎樣?
林會長:目前,全國食用菌產量已占世界總產量65%,居世界首位;全國食用菌產值在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居第六位。
據統計,2001年全國食用菌產量就達781萬噸,出口食用菌總量45.5萬噸,出口金額達到5.6億美元。
現在,我國食用菌產業開始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產品結構上,食用菌產業正在發展優勢產品,開發珍稀品種。在生產技術上,開始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生產經營上,發展精深加工,生產保健食品,提高綜合效益。在產品流通上,發展專業批發市場,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連鎖店,使小包裝菇品進入超市柜臺。
記者: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林會長:我國食用菌生產基本上分散在千家萬戶,規模小、條件差、科技含量低,阻礙了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大量菌種存在老化、退化和低劣的問題,加上菌種管理上的混亂,嚴重影響了該產業向優質、高產和高效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食用菌安全問題比較突出,農藥殘留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嚴重超標,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不能適應國際市場對食品安全的要求。
除食用外,食用菌提取后可制成多種藥品和保健品,對人類的健康長壽有極大意義,并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我國的技術、加工設備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深、精加工是個薄弱環節。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食用菌深精加工技術和設備的投資和研究力度,開發新品種資源,建立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把食用菌科研項目列入科技計劃項目,并安排“星火計劃” 項目帶動食用菌產業化,并使農業產業扶持資金中能有食用菌產業的一席之地。
記者:加入WTO后,對我國食用菌產業帶來哪些沖擊?
林會長:入世后,關稅雖然下降了,但發達國家對食用菌的質量衛生標準等“非關稅貿易壁壘”,成了這些國家實行貿易保護的新手段,這也是世界綠色健康發展的新潮流。
記者:產生這些危機的原因是什么呢?
林會長:我國食用菌生產農戶分散、規模小,產品質量達不到國際市場要求;中介組織發育不足,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龍頭企業;過度季節性生產,均衡供應能力差;流通領域營銷手段落后,交易行為不規范,競爭無序;科技力量薄弱,經費不足,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等等。
記者:雖然存在危機,但是我國食用菌產業總還存在一些優勢,優勢在哪里呢?
林會長:我國食用菌產量大,產量居世界第一,出口也是最多的國家,同時,食用菌品種也非常多。
目前,食用菌產業在我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村中有充足的勞動力,且勞動力成本低;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十分豐富,特別是近十多年開發出了多種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原材料價格低,致使我國食用菌產業有很大的價格優勢。
我國食用菌消費水平比較低,近十年來雖然增長較快,但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港臺地區,所以,我國有一個巨大的食用菌消費市場。
在國外市場,我國食用菌出口地區主要集中在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國家,而非洲、拉美、南亞和西亞還是一片空白,這些地方很需要食用菌。
記者:如何應對這些機遇和危機呢?
林會長:我認為迫在眉睫的任務是認真學習,熟悉了解和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以及各種法律法規從而保護自己。
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主要形式是“龍頭企業+菇場+專業菇農”。龍頭企業擔負著內聯菇農、外聯市場的責任,既是生產、加工中心,又是科技、信息、服務中心;龍頭企業還有利于資金、技術、設備和信息的集中調配使用,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實現規模效益,在國際市場增強競爭力。特別要優先發展外向型出口創匯龍頭企業,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重點支持,在國內各大產區要有幾個十幾個龍頭企業,形成規模更大的食用菌產業集團。
目前,應該重點抓標準化生產,對食用菌生產的全過程嚴格按標準控制,全面提高我國食用菌的質量和安全。同時,還要努力挖掘整理我國幾千年豐富的食用菌文化,加大宣傳,引導消費,擴大我國食用菌在國外的影響。在國際上,加強國際食用菌信息工作,主動與食用菌生產國、消費國建立聯系,開展信息交換,有針對性地了解各國市場供求、價格和特點等情況,進行分析、預測,為我國食用菌生產、出口提供指導性意見。國內的企業要聯合起來,積極應對國外對我國食用菌出口中反傾銷和限制措施,使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