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標準化生產做強食用菌產業
被譽為“中國食用菌之鄉”的衢州市,近年來依托科技進步,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使食用菌的品質、效益全面提高,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品牌效應凸顯。去年全市食用菌產量(鮮)達99315噸,總產值5.1417億元,成為衢州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
一、標準規范化與科學性是發展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關鍵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衢州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時,在遴選傳統項目培育優勢產業中,就有針對性地對食用菌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和培育,并遵循科學、實用、安全的原則,著手食用菌生產標準的摸索和制定。經過努力,從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紀初,全市先后制定了《金針菇》、《開化黑木耳》、《江山白菇》、《猴頭菇》等科學性強、操作性好的省級地方標準,其中《開化黑木耳》為黑木耳產品的全國首部省級地方標準,并進行示范推廣。在標準實施過程中,根據生產情況和市場需求,不斷進行修編完善,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努力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對新產品竹蓀和秀珍菇等制定企業或地方標準,規范操作規程。
二、管理制度化是落實標準化生產的保證
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是個系統工程,涉及產前、產中、產后中的眾多環節,必須實行全程制度化管理。一是菌種管理,對菌種生產供應單位實行高門檻準入,按照菌種管理權限和要求嚴格審核、核發生產、經營許可證,并實行年審、抽查、質量追蹤和檢查考核等相結合的方法,嚴格規范菌種市場,淘汰不合格單位,確保菌種生產的標準化和品質;二是對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安全監測網絡,推廣良好的栽培模式,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規范生產、加工行為,健全無公害食用菌生產體系;三是生產輔料供應,做到有序、優質、充足、價穩;四是產品包裝,按標準化要求設計,統一使用由食用菌產業協會監制的符合標準化要求的包裝箱、包裝塑料袋等,避免產品在貯運過程中造成污染。
三、生產基地化、園區化是實施標準化生產的強有力抓手。
隨著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實施和種植規模的擴大,農業露天生產和設施缺乏已影響標準化生產的潛力發揮和生產環節的到位操作。這幾年,衢州市大力建設高標準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科技園區,實行基地設施化和園區廠房化,生產與管理嚴格執行統一標準。如江山市建立16個標準化基地和示范園區,基地和園區內的白菇產量占全市總產量的96%。開化縣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科技園區種植的黑木耳、金針菇占全縣總產量的94%。目前,全市基地和園區內的產品均達綠色無公害要求。
四、分工社會化是執行標準化生產的有效舉措
食用菌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涉及到許多環節,只有環環相扣,才能保證各項標準執行到位。因此,衢州市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實行全程分工細化,各司其職,發揮所長,將圍繞食用菌產業的各個環節(部門、行業)整合成一個有效有序的整體,使菇農、公司等生產單位從過去“什么都管又什么都管不好”中解脫出來,生產資料和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如菌種由具有生產認證資格并經年檢、抽查合格的菌種生產單位生產供應,技術指導培訓由食用菌辦、農科所、食用菌產業協會負責組織,市場行情及相關信息由食用菌辦、產業協會、農技110收集發布,包裝材料由食用菌產業協會統一監制生產,基地、園區的生產輔料由縣鄉食用菌產業協會或園區管理機構集體采購統一供應,保證菌種、技術、生產輔料、產品包裝等符合標準化生產要求。
五、產品品牌化是檢驗標準化生產的最好手段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大力推廣食用菌標準化生產以來,衢州市就十分注重品牌建設,同步實施品牌戰略,明確將標準化生產的成果最終體現到品牌上,全市先后注冊并形成了錢江源金針菇、開化黑木耳、江山白菇、常山猴頭菇等商標和品牌,這些品牌先后榮獲國際農博會金獎、國際農博會全國名牌產品、浙江名牌等眾多稱號和獎項,并被認定為浙江省“綠色農產品”。這既肯定了衢州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成績,同時又鼓勵衢州食用菌產業不斷提高標準要求,再創新高。
(第一作者單位:衢州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