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藥理研究 » 正文

    烏龍型靈芝發酵茶的Ames試驗及其品質特征分析


    【發布日期】:2005-01-21  【來源】:
    【核心提示】:標題烏龍型靈芝發酵茶的Ames試驗及其品質特征分析英文標題AmestestandqualityevaluationofGanodermalucidum

    標題 烏龍型靈芝發酵茶的Ames試驗及其品質特征分析

    英文標題 Ames test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ed Oolong tea

    作者 陳濟琛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鄭永標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林新堅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林戎斌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蔡海松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作者簡介 陳濟琛(1964-),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微生物與食用菌.林新堅,通訊作者:林新堅(1955-),男,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微生物與食用菌.

    刊名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發表年份 2004

    發表卷號 33

    發表刊期 3

    發表頁碼 333-335

    關鍵詞 烏龍型靈芝發酵茶 烏龍茶 Ames 生化成分 感官審評

    分類號 TS272.5+5

    文摘 對用烏龍茶制成的烏龍型靈芝發酵茶進行Ames試驗,以進一步測定烏龍型靈芝發酵茶的食品安全性,并與烏龍茶生化成分、感官審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烏龍型靈芝發酵茶對TA97、TA98、TA100和TA102 4株試驗菌株無誘導致畸變作用.生化成分分析表明:烏龍型靈芝發酵茶的水浸出物、粗蛋白、咖啡堿、多糖、總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支鏈氨基酸的含量比烏龍茶高13%、21%、16%、78%、110%、131%和157%;烏龍型靈芝發酵茶的茶多酚含量比烏龍茶低59%.感官評審表明,烏龍型靈芝發酵茶的品質特征明顯優于烏龍茶.

    基金項目 福建省科技廳資助項目(2000Z060).

    數據庫名稱 數字化期刊論文文摘數據庫

    提供單位 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內容

    本文引用的論文:

    [1]林志彬.靈芝的現代研究[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148-175.

    [2]林新堅,鄭力,陳濟琛,等.靈芝發酵茶研制初報[J].食用菌,2000,22(5):41-41.

    [3]林新堅,吳勝,鄭力,等.靈芝生物工程發酵茶的LD50測定和微核試驗[J].中國食用菌,2001,20(3):28.

    [4]林新堅,鄭永標,陳濟琛,等.靈芝發酵茶提取液對小鼠抗疲勞作用的研究[J].食用菌學報,2002,9(3):18-21.

    [5]GB 15193.1-1994,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S].

    [6]GB 7649-1987,氨基酸測定方法[S].

    [7]MCD-YJ-002-2001,食品中粗多糖含量的測定方法通則[Z].

    [8]GB/T 6432-1994,粗蛋白測定方法[S].

    [9]GB 8305-1987,水浸出物測定方法[S].

    [10]GB 8312-1987,咖啡堿測定方法[S].

    [11]GB 8313-1987,茶多酚測定方法[S].

    [12]邵宛芳,張耀新,王付仙.閩臺烏龍茶品質特點的初步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03,(1):34-36.

    [13]汪興平,周志,莫開菊,等.茶葉有效成分復合分離提取技術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6):131-136.

    [14]楊偉麗,肖文軍,鄧克尼.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27(5):384-386.

    [15]蔣瀅.氨基酸的應用[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66-134.

    [16]李兆蘭,鄭濤.靈芝菌絲體和發酵液有效成分及含量分析[J].中草藥,1994,25(1):17-19.

    [17]劉乾剛,林智,蔡建明.烏龍茶制造與品質形成的化學機理[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1(3):346-351.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惠州市| 枣庄市| 招远市| 边坝县| 蓬安县| 陆川县| 湘潭县| 禹城市| 浑源县| 贵阳市| 双辽市| 曲靖市| 霍山县| 金沙县| 绥芬河市| 阿城市| 镇康县| 张家口市| 将乐县| 金昌市| 迭部县| 怀宁县| 隆安县| 荥经县| 盐边县| 桂林市| 云浮市| 阳信县| 抚州市| 江阴市| 油尖旺区| 晋州市| 宾川县| 广元市| 莱西市| 景东| 丹棱县| 根河市| 酉阳|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