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蟲害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利用農業化學、物理、生物等進行綜合技術防治。以選用抗病蟲品種,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為基礎,從整個菇類的栽培布局出發,選擇一些經濟有效,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法,取長補短,相互配合,綜合利用,組成一個較完整的有機的防治系統, 以達到降低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把其危害損失壓低在經濟允許的指標以下, 以促進食用菌健壯生長,高產優質,食用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環節:
一、搞好環境衛生,堵絕蟲源、菌源。
1、接種室、培養室要有專人負責打掃、消毒、定期檢查 、發現有污染的菌種立即處理,不可隨地亂丟。
2、發菌房、栽培房要預先徹底消毒。
3、發現病菇 、蟲菇要及時除去 ,采下的病菇 、蟲菇要集中毀或深埋,不可丟在菇房邊。
二、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水平
1、選用純正、抗蟲、抗病和菌齡適宜的菌種,適時某種 ,以保證接種后恢復生長快,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強。
2、選用優質、無霉變、無蟲蛀的栽培材料,培養料配比要合理,并進行嚴格的滅菌、殺蟲。
3、接種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 提高成品率 , 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減少病蟲源。
4、根據食用菌的特性進行科學管理,創造適宜的溫 、濕及通風條件,盡量使環境條件對食用菌生長發育有利,對病蟲害的發展蔓延不利。
5、在栽培管理過程中要經常地、認真細致地進行檢查 ,一旦發現病蟲害,就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控制,防止擴散蔓延。
三、藥劑防治
食用菌上不提倡合作藥劑,尤其是在出菇期,食用菌栽培周期短,且直接食用,農藥極易殘留在子實體內。在栽培過程中,必須使用農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嚴禁合作劇毒農藥,對殘效期長,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氣味的農藥,不能直接用于菌床或菌袋上。
2、盡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人畜和食用菌無害的藥劑,并掌握適當的濃度,適期進行防治。
四、生物防治
從理論上講,食用菌病蟲害采用生物防治是最理想的,由于它不污染環境,沒有殘毒、食用菌的生產場所范圍小,人工容易控制,更有利于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 但由于食用菌生產周期短、困難較大。 目前,有用農用抗菌素防治細菌性病毒,應用增菌提高食用菌的抗病性、產量和品質,用寄生性線蟲來防治蚤蠅、癭蚊和眼菌蚊等。生物防治技術在未來的食用菌病蟲害防治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