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生畸形菇的原因及避免措施
畸形菇降低產品等級,甚至失去商品價值,影響栽培經濟效益,這個問題普遍存在。常見的畸形菇有:菌蓋緊抱不展,呈“拳頭狀”;柄長肥粗、蓋小,呈“花瓶狀”;蓋凹陷、邊裂外卷,呈“破碗狀”;蓋窄長,呈“牛舌狀”;蓋面斑點,呈“麻臉狀”;蓋中瘤腫突起,呈“脹腹狀”;兩蓋并展、柄緊連,呈“蝴蝶狀”;蓋彎曲不平,呈“波邊狀”;蓋圓包裹、菌褶收縮,呈“光頭狀”;蓋面縱裂溝縫,呈“花菇狀”;數菇并生,呈“蓮花狀”;此外還有菇體萎縮形、菇體偏黃變色形等等。畸形菇的發生,究其原因是培養環境條件與白靈菇生理、生化要求不相適應。關鍵在于出菇期溫、濕、光、氣協調不好,在管理技術上操作失誤等等。下面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避免畸形菇發生的相應措施。
1.房棚結構不合理
現有的白靈菇栽培場所(室內菇房和野外菇棚),不少建造簡陋,結構不合理。有的菇房門窗單向,有的通風口開在墻體上半部,致使室內空氣不流通;有的塑料大棚兩旁雖有通風口,但通風口都是朝著菌墻兩端;也有的雖然開有通風口,但為了保溫,始終沒打開。由于棚內空氣不流通,造成嚴重缺氧,致使好氣性的白靈菇變成畸形。理想的菇棚應為坐北朝南或坐西向東。從保溫和通風角度考慮,栽培房棚不宜太大,一般長方形每棚以容3000袋(15×8×2.2m)或5000袋(25×8×2.2m)為適。通風口應設在長向兩旁下方,用磚砌成24×24cm口徑,每隔1m開1個,橫向兩旁的口與口等高,有利于空氣對流。菇棚兩端門膜應能開能閉,有利于縱向空氣對流;棚頂應用無滴膜加草簾或遮陽網。
2.菌墻壘疊欠妥
其表現:菌袋進棚壘墻太高,10袋1碼,超過1m;有的菌墻之間填入粘性土壤,不透氣;有的填土后澆水不足,偏干;有的菌墻碼垛過于密集,中間不填土;有的壘墻時,袋頭割膜不得法,入墻部分只割1/3太少、而露外一端反而割膜,菌絲體露空不保濕。這些,使得子實體生長發育必然受到抑制。比如北方菌袋疊墻,袋間填土水分不足,進入寒冬加溫、催蕾時水分少、偏干,菌袋內的含水量反被填土吸收,使菌絲體脫水,必然出現菌蓋不展或萎縮狀態的畸形菇;
而粘性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對菌絲體不能起調節作用,反而阻礙正常的生理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