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霉屬(Rhizopus)中危害食用菌最常見的為黑根霉(R.stolonifer)。
危害癥狀
根霉是菌種生產和栽培過程中常見的一種雜菌。受根霉菌危害后,培養基質表面形成許多圓球狀小顆粒體,初為灰白色或黃色,后變成黑色,到后期呈現黑色顆粒狀霉層,致使食用菌菌絲無法生長。
形態特征
根霉菌絲白色透明,無橫隔,在基質表面能形成匍匐枝,每隔一定距離長出根狀的菌絲,稱為假根,從基質中吸取營養物質和水分。孢囊梗從假根上生出,叢生不分支,其頂部膨大為孢子囊。孢子囊初為黃白色,后變為黑色,內有許多孢囊孢子,當孢子成熟后孢囊壁破裂而釋放出來,孢囊孢子球形或橢圓形。有性繁殖產生接合孢子,接合孢子壁厚、色深,有紋飾,球形。
發生規律
黑根霉適應性強,廣泛分布于土壤、糞便、霉爛的谷物和面包等多種基質,空氣中也可存在。在溫度高于25℃、濕度65%以上、通風不良的環境中極易發生,pH 4.0-6.5范圍內生長較快。
防治方法
注意搞好環境衛生,保持培養室周圍及栽培地清潔,及時處理廢料。接種室、菇房要按規定清潔消毒;制種時操作人員必須保證滅菌徹底,袋裝菌種在搬運等過程中要輕拿輕放,嚴防塑料袋破裂;經常檢查,發現菌種受污染應及時剔除,決不播種帶病菌種。如在菇床培養料上發生根霉,可及時通風干燥,控制室溫在20-22℃,待雜菌抑制后再恢復常規管理。調節pH,適當提高pH,在拌料時加1%-3%的生石灰或噴2%的石灰水可抑制雜菌生長。藥劑拌料,用干料重量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防治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