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原菌與發病條件:
輪枝菌的初侵染源來源于覆土材料,而分生孢子是再次侵染源。休眠的菌絲可以存活相當長的時期。輪枝菌的分生孢子包著極粘的粘液。正是這種粘液把孢子粘附到塵埃、蠅類、螨類和采菇者身上而傳播,而噴水也是散布病原菌孢子的重要途徑。水分帶著孢子流淌到菇床和地面而進一步傳播。輪枝菌孢子萌發的溫度為15-30°C,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0°C。在20°C下從感病到出現畸形癥狀大約為10天,而菌蓋出現病斑只要3-4天。另真菌寄生輪枝菌喜熱變種和蘑菇輪枝菌在27°C狀態生長最好。
3、防治方法:
(1)、參照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方法。
(2)、及時用菇蟲凈1000倍防治蚊蠅、螨類。
(3)、使用藥效較高的殺菌劑:輪枝菌已對多菌靈、苯菌靈產生了抗性,因此以500倍的多菇豐和代森錳鋅、施保功交替使用,具體施用方法參照疣孢霉的防治法。
(三)、胡桃肉狀菌
此菌是蘑菇和金針菇上最頑固的競爭性霉菌。它不僅跟蘑菇菌絲爭奪養分和空間,而且還會侵害菌絲,造成菌絲死亡
1、病原菌與癥狀:胡桃肉狀菌最初菌源來自于覆土的土壤,但初侵染后的蘑菇場地容易存在其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孢子能侵入菌種瓶內,侵染蘑菇菌種和金針菇菌袋。被侵染的菌袋帶有漂白粉氣味。在菇床上,胡桃肉狀菌早于蘑菇發生,則可導致毀滅性減產。胡桃肉狀菌菌絲白色,隨著菌齡增加變成黃白色。在培養料中初為叢狀的茂密的白色小菌絲,后逐漸形成子囊果。子囊外形呈胡桃肉狀或是牛腦狀。菌塊成熟時變暗紅色。子囊果內著生子囊,子囊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發的溫度為16-35°C,最適溫度是30°C。在蘑菇生長菌絲刺激下而萌發。凡潮濕萌發的孢子不耐高溫,通常在60°C下30分鐘可被殺滅。但干燥的孢子在80°C下處理120分鐘也不易死亡。當菇房溫度控制在18°C以下,孢子不易萌發為害。
2、防治方法:
(1)、避開高溫,適溫播種:在有發生過胡桃肉狀菌病害的菇房,在秋播時尤其要注意。應適當推遲播種期,當氣溫穩定在25C°左右開始播種。在濕度由高向低發展的季節里播種出菇是比較安全的。
(2)、提高二次發酵期的溫度和時間:在二次發酵時控制料溫70°C,保持12小時或80°C2個小時可殺死子囊孢子。
(3)保證菌種的純度與活力:菌種不帶此菌,又具有活力,能快速地占領培養料,也可減低發菌程度。
(4)、嚴格進行土壤處理,有條件的地方土壤應用蒸汽消毒,有效地控制發病菌源。
(5)、注意菇房通風,避免高溫高濕:當菇床出現癥狀,要及時停水,進行通風,挖除病灶,撒上多菇豐干粉,讓其干燥。待溫度降至18°C時開始澆水催菇。
(6)、熟料栽培,對于高溫蘑菇可用熟料袋栽發菌、脫袋覆土的方式,防止胡桃肉狀菌為害。
(四)、細菌性斑點病或褐斑病
蘑菇細菌性斑點病又名細菌性褐斑病、細菌性麻臉病,是蘑菇生產上的常見病害,尤其在江蘇、四川、浙江一帶的春菇。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迅速發病和流行,嚴重影響了品質和產量。
1、病原菌與癥狀
斑點病是由一種廣泛分布于空氣、土壤、水源和培養料中的托拉斯假單孢桿菌引起發病。此病最典型的癥狀是菌蓋表面發生暗褐色小區或病斑。發病初期顏色較淺淡,逐漸發展為暗褐色病斑。嚴重的導致菇體畸形,菌蓋上發生斑點癥狀的地方會裂開。有時菌柄可發病。菌蓋癥狀分布的部分通常都是菌蓋上水份保持較長久的部分。在長期潮濕的狀況下,其組織抗性降低而導致細菌侵入發病。
在出菇階段的溫度范圍內,引發斑點病的重要因素是濕度。當菇房內濕度超過90%,加上通氣不夠,凝聚在菇蓋上的水份得不到及時蒸發,就極易引起細菌侵入而發病。病原菌一旦在蘑菇上蔓延,使得覆土里細菌數量超過臨界水平時,大量的蘑菇就會得病。
1、防治方法:
(1)、適當降低菇場內濕度,加大通風量,是減少細菌性病害的有效方法。
(2)、藥劑防治:當出現病狀要及時用藥,控制病害程度。選用對細菌防效較好的藥劑,如:菌毒清1000倍、菇菌清300-500倍,施藥前后菇床停水一天,用藥量每米²用藥液量100-150kg。間隔3-4天再用藥,連續用3天以上,能有效地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和發展。
(3)、及時清除病菇和廢料,保持菇場清潔干凈。
(五)、蘑菇病毒病
病毒病是區域性病害,一旦發病,患病區的產量、質量受到極大損失。病毒種類以病毒粒子的不同形狀、大小而區分。現世界上分析出蘑菇病毒有5種,分別以1-5號標記。
1、病原菌與發病條件:在健康的菇體上也能查出病毒顆粒,但只有在菌絲或菇體中的病毒粒子濃度增加到一定數量,或2個不同型的病毒共同侵染,才能引發癥狀、引起減產。病毒病引發的癥狀有多種:如:菌柄伸長、菌蓋歪斜、子實體未成熟就開傘、菇體變色、菇體腐爛但無明顯的癥狀等。而在菌絲階段的癥狀表現在菌落異常,轉接試管后,菌絲不及時吃料和伸長,生長速度比健康的菌絲慢一倍以上。播種后菌絲不易吃料、菌落發黃、容易干枯死亡。病毒傳播的途徑有幾種:如帶病毒的菌絲與健康病毒的聯接;帶病孢子彈射到健康培養料中萌發傳播;菇蚊、菇蠅、螨蟲等傳播;人工操作時而造成病毒傳播。
2、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毒的菌種:在菌種的試管階段就要仔細觀察菌落形態、生長速度等指標,如有置疑,立即換掉。同時防止菌種帶蟲帶菌而帶入病毒。
(2)、加強老菇房的消毒,用過氧乙酸可徹底清除病毒源。
(3)、在出菇階段,及時采收菇體,防止老菇開傘,及時防治病蟲害,防治病毒傳播。
(4)、菇房輪作或休閑,對于發過病的菇房應改種不易發生病毒的食用菌品種,或是將菇房休閑一個季節,以減少病毒源。
輪枝菌的初侵染源來源于覆土材料,而分生孢子是再次侵染源。休眠的菌絲可以存活相當長的時期。輪枝菌的分生孢子包著極粘的粘液。正是這種粘液把孢子粘附到塵埃、蠅類、螨類和采菇者身上而傳播,而噴水也是散布病原菌孢子的重要途徑。水分帶著孢子流淌到菇床和地面而進一步傳播。輪枝菌孢子萌發的溫度為15-30°C,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0°C。在20°C下從感病到出現畸形癥狀大約為10天,而菌蓋出現病斑只要3-4天。另真菌寄生輪枝菌喜熱變種和蘑菇輪枝菌在27°C狀態生長最好。
3、防治方法:
(1)、參照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方法。
(2)、及時用菇蟲凈1000倍防治蚊蠅、螨類。
(3)、使用藥效較高的殺菌劑:輪枝菌已對多菌靈、苯菌靈產生了抗性,因此以500倍的多菇豐和代森錳鋅、施保功交替使用,具體施用方法參照疣孢霉的防治法。
(三)、胡桃肉狀菌
此菌是蘑菇和金針菇上最頑固的競爭性霉菌。它不僅跟蘑菇菌絲爭奪養分和空間,而且還會侵害菌絲,造成菌絲死亡
1、病原菌與癥狀:胡桃肉狀菌最初菌源來自于覆土的土壤,但初侵染后的蘑菇場地容易存在其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孢子能侵入菌種瓶內,侵染蘑菇菌種和金針菇菌袋。被侵染的菌袋帶有漂白粉氣味。在菇床上,胡桃肉狀菌早于蘑菇發生,則可導致毀滅性減產。胡桃肉狀菌菌絲白色,隨著菌齡增加變成黃白色。在培養料中初為叢狀的茂密的白色小菌絲,后逐漸形成子囊果。子囊外形呈胡桃肉狀或是牛腦狀。菌塊成熟時變暗紅色。子囊果內著生子囊,子囊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發的溫度為16-35°C,最適溫度是30°C。在蘑菇生長菌絲刺激下而萌發。凡潮濕萌發的孢子不耐高溫,通常在60°C下30分鐘可被殺滅。但干燥的孢子在80°C下處理120分鐘也不易死亡。當菇房溫度控制在18°C以下,孢子不易萌發為害。
2、防治方法:
(1)、避開高溫,適溫播種:在有發生過胡桃肉狀菌病害的菇房,在秋播時尤其要注意。應適當推遲播種期,當氣溫穩定在25C°左右開始播種。在濕度由高向低發展的季節里播種出菇是比較安全的。
(2)、提高二次發酵期的溫度和時間:在二次發酵時控制料溫70°C,保持12小時或80°C2個小時可殺死子囊孢子。
(3)保證菌種的純度與活力:菌種不帶此菌,又具有活力,能快速地占領培養料,也可減低發菌程度。
(4)、嚴格進行土壤處理,有條件的地方土壤應用蒸汽消毒,有效地控制發病菌源。
(5)、注意菇房通風,避免高溫高濕:當菇床出現癥狀,要及時停水,進行通風,挖除病灶,撒上多菇豐干粉,讓其干燥。待溫度降至18°C時開始澆水催菇。
(6)、熟料栽培,對于高溫蘑菇可用熟料袋栽發菌、脫袋覆土的方式,防止胡桃肉狀菌為害。
(四)、細菌性斑點病或褐斑病
蘑菇細菌性斑點病又名細菌性褐斑病、細菌性麻臉病,是蘑菇生產上的常見病害,尤其在江蘇、四川、浙江一帶的春菇。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迅速發病和流行,嚴重影響了品質和產量。
1、病原菌與癥狀
斑點病是由一種廣泛分布于空氣、土壤、水源和培養料中的托拉斯假單孢桿菌引起發病。此病最典型的癥狀是菌蓋表面發生暗褐色小區或病斑。發病初期顏色較淺淡,逐漸發展為暗褐色病斑。嚴重的導致菇體畸形,菌蓋上發生斑點癥狀的地方會裂開。有時菌柄可發病。菌蓋癥狀分布的部分通常都是菌蓋上水份保持較長久的部分。在長期潮濕的狀況下,其組織抗性降低而導致細菌侵入發病。
在出菇階段的溫度范圍內,引發斑點病的重要因素是濕度。當菇房內濕度超過90%,加上通氣不夠,凝聚在菇蓋上的水份得不到及時蒸發,就極易引起細菌侵入而發病。病原菌一旦在蘑菇上蔓延,使得覆土里細菌數量超過臨界水平時,大量的蘑菇就會得病。
1、防治方法:
(1)、適當降低菇場內濕度,加大通風量,是減少細菌性病害的有效方法。
(2)、藥劑防治:當出現病狀要及時用藥,控制病害程度。選用對細菌防效較好的藥劑,如:菌毒清1000倍、菇菌清300-500倍,施藥前后菇床停水一天,用藥量每米²用藥液量100-150kg。間隔3-4天再用藥,連續用3天以上,能有效地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和發展。
(3)、及時清除病菇和廢料,保持菇場清潔干凈。
(五)、蘑菇病毒病
病毒病是區域性病害,一旦發病,患病區的產量、質量受到極大損失。病毒種類以病毒粒子的不同形狀、大小而區分。現世界上分析出蘑菇病毒有5種,分別以1-5號標記。
1、病原菌與發病條件:在健康的菇體上也能查出病毒顆粒,但只有在菌絲或菇體中的病毒粒子濃度增加到一定數量,或2個不同型的病毒共同侵染,才能引發癥狀、引起減產。病毒病引發的癥狀有多種:如:菌柄伸長、菌蓋歪斜、子實體未成熟就開傘、菇體變色、菇體腐爛但無明顯的癥狀等。而在菌絲階段的癥狀表現在菌落異常,轉接試管后,菌絲不及時吃料和伸長,生長速度比健康的菌絲慢一倍以上。播種后菌絲不易吃料、菌落發黃、容易干枯死亡。病毒傳播的途徑有幾種:如帶病毒的菌絲與健康病毒的聯接;帶病孢子彈射到健康培養料中萌發傳播;菇蚊、菇蠅、螨蟲等傳播;人工操作時而造成病毒傳播。
2、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毒的菌種:在菌種的試管階段就要仔細觀察菌落形態、生長速度等指標,如有置疑,立即換掉。同時防止菌種帶蟲帶菌而帶入病毒。
(2)、加強老菇房的消毒,用過氧乙酸可徹底清除病毒源。
(3)、在出菇階段,及時采收菇體,防止老菇開傘,及時防治病蟲害,防治病毒傳播。
(4)、菇房輪作或休閑,對于發過病的菇房應改種不易發生病毒的食用菌品種,或是將菇房休閑一個季節,以減少病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