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孢霉菌的發生和危害特點
鏈孢霉菌的發生和危害有4個明顯的特點:
1.危害的范圍廣:在5℃~35℃廣泛溫度范圍內,在各種培養基質上,它都能夠繁殖,特別在富含糖分的培養基質上最易發生。
2.繁殖快,來勢猛:在高溫高濕條件下,一晝夜就能夠形成黃色或粉紅色分生孢子團,突破菌袋或菌袋袋口,分生孢子隨風到處傳播蔓延,在菌袋鏈孢霉菌低發生率3%~ 5%的情況下,如果不抓緊防治,消滅侵染源,幾天時間內,菌袋鏈孢霉菌的發生率就可能迅速發展到20%~30%,甚至更高。
3.損失嚴重:凡是鏈孢霉菌污染的菌袋,病情級別高,多數為整袋污染,造成成批菌袋被淘汰。
4.防治困難:一經大面積發生,很難控制。鏈孢霉菌的厚壁孢子能夠在培養室、菇房和菇場的地面、墻壁、屋頂、土壤及菇架上能夠存活多年,很難徹底根治。一個菇場鏈孢霉菌發生蔓延后,如果不徹底根治,往往會給第二年帶來危害。
鏈孢霉菌的綜合防治技術
鏈孢霉菌的防治策略:根據鏈孢霉菌的發生流行規律,應該采取預防和綜合的防治措施。如果鏈孢霉菌已經成片發生,再來防治就很困難了。所謂預防的措施,主要是指消滅或切斷鏈孢霉菌的初侵染源。鏈孢霉菌的初侵染源主要在未經過徹底消毒的各種培養基質內和未及時處理的栽培下腳料中;其次,在有鏈孢霉菌發生史的菇場的病殘體、土壤、地面、墻壁、房內屋頂、菇架上及空氣中,也存在鏈孢霉菌。消滅或切斷鏈孢霉菌的初侵染源,就是從這些方面入手;所謂綜合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指應用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農業的等各項綜合措施來防治鏈孢霉菌,而不是使用單一的方法,以便創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長,而不利于雜菌生長的條件。
防治鏈孢霉菌主要的綜合防治措施首先要確保菌種純正。這是食用菌菌絲體純培養的前提條件。在制種工作全程中,要進行無菌操作。各級菌種培養基要徹底消毒。接種室和接種工具要消毒。接種前開紫外線燈滅菌半小時,還要噴灑藥劑稀釋液或藥劑熏蒸,確保接種環境不帶有雜菌。接種要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無菌區操作。有條件的單位應盡量使用超凈工作臺接種。
在接種操作場所消毒,用必潔仕牌復方消毒劑熏蒸接種室和生產環境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接種室(或接種箱、接種帳)熏蒸,用藥量0.25g/m3~0.5g/m3,即1片藥熏蒸5m3~3m3的空間;有鏈孢霉菌污染史的菇場,熏蒸濃度可以提高到0.75g/m3,即1片藥熏蒸2m3的空間;密閉無光熏蒸4小時~ 6小時。如果急于使用接種室(箱),密閉熏蒸時間也不應少于2小時。
熏蒸消毒方法:在容器內倒入B劑溶液(嚴禁用金屬容器),再把A劑藥片放入,即刻開始化學反應,放出消毒氣體。按5ml B劑溶液與一片A劑反應的比例用藥。
菌種培養期間要經常檢查,一級種培養期間要檢查2次,二級種和三級種要檢查2次~3次,檢查時及時淘汰污染菌種。
1.要注意菌齡和接種量,保證菌種具有旺盛生活力。用來生產轉接的菌種,一級種保藏期以一個月內使用為佳,二級種和三級種保藏期以20天內使用為最好。菌齡越長,生活力越差,污染的機率也越大。栽培袋接種時,要適當增加接種量。
2.培養料碳氮比要合理。培養料糖分和淀粉過量是鏈孢霉菌發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培養料碳氮比要配制合理,比如菌絲體培養期間,主要菇種的C/N比為:雙孢蘑菇17:1,平菇、草菇和黑木耳為20:1,金針菇20:1~25:1,猴頭菌25:1,香菇25:1~30:1等。培養料含水量以60%左右為宜,料水之比為1:1.2左右,水分含量不要過大。含水量大小應該根據菇種不同,應有所差異。
3.選用優質菌袋用于生產。菌袋厚度要求0.5毫米~0.6毫米,沒有微孔。或者采用雙袋制作法,接種后,在栽培袋外面再套一個袋,封好口。菌袋質量高,沒有微孔,或用雙袋制作法是防止鏈孢霉菌污染的重要環節,這會大大降低栽培袋污染率。
4.培養料滅菌要徹底。培養料滅菌徹底是消滅鏈孢霉菌初侵染源的根本措施。熟料栽培的菇種,培養料用常壓滅菌(100℃)需要保持12小時~16小時,或更長時間。用高壓滅菌,壓力達到1.4kg/cm2(126℃)保持3小時,通過熱力滅菌,確保培養料內不帶有鏈孢霉菌和其他雜菌。
5.菌袋和菇床發菌期的管理。培養室、培養車間和菇房使用前須用必潔仕牌復方消毒劑熏蒸4小時~8小時,有鏈孢霉菌嚴重發生史的,熏蒸用藥量為0.75g/m3,即1片藥熏蒸2m3,能夠達到徹底殺滅鏈孢霉菌的目的。熏蒸放藥位置高度50cm~80cm,空氣相對濕度要求50%以上,保持黑暗密閉的條件,采取多點熏蒸法。熏蒸布點越多、越均勻,防治效果越好。一般5m2(或10m3~15m3)設置一個熏蒸點。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研究所試驗,用這樣的方法,防治培養室鏈孢霉菌效果達到100%。這為廣大菇場和菇農帶來了福音。
發菌培養期間,培養室(培養車間)和菇房溫度不應過高,應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不應過大,應保持在40%~70%;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黑暗培養。菌絲培養期要經常檢查菌袋(或倒袋),最少3次~4次,及時淘汰鏈孢霉菌和其他雜菌污染的菌袋,把侵染源消滅在點的發展階段,防止重復侵染。清理出來的污染袋用塑料袋裝好,運到別處燒掉。
6.出菇期的管理。在出菇期間,根據不同菇種生長的需要,用心管理,保持適宜的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溫度不宜過高,空氣相對濕度不宜過大,給予散射光和通風換氣條件,創造有利于食用菌子實體生長的條件、而不利于竟爭性雜菌發生的環境。每次采收后,及時清理菇根和碎菇,清除雜菌污染源,降低污染率,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和品質。出菇期結束后,將菇房打掃干凈,以備再用。
7.及時處理栽培下腳料。栽培后的下腳料是多種竟爭性雜菌的棲息地,是鏈孢霉菌重要的侵染源,廢料不能長期堆積在菇場內,必須及時處理掉:
①種菇再次利用 :選擇較好質量的栽培下腳料,用菇凈2000倍液噴施,防治害蟲;用必潔仕牌復方消毒劑2000倍液噴施,防治鏈孢霉菌和其他雜菌。然后作為栽培料原料配方之一,種植平菇、草菇、雞腿菇、金針菇等。
②加工有機肥;或經過滅菌滅蟲處理后,作為肥料,施入田間。
③作為菌糠飼料,加以利用。
④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料。
⑤探討農業、工業、建筑業和醫療上其他應用的可能性。
小技巧:當出現鏈孢霉子時,迅速采用煤油等物質覆蓋,可使其很快死亡,然后取出作無害化處理。
鏈孢霉菌的發生和危害有4個明顯的特點:
1.危害的范圍廣:在5℃~35℃廣泛溫度范圍內,在各種培養基質上,它都能夠繁殖,特別在富含糖分的培養基質上最易發生。
2.繁殖快,來勢猛:在高溫高濕條件下,一晝夜就能夠形成黃色或粉紅色分生孢子團,突破菌袋或菌袋袋口,分生孢子隨風到處傳播蔓延,在菌袋鏈孢霉菌低發生率3%~ 5%的情況下,如果不抓緊防治,消滅侵染源,幾天時間內,菌袋鏈孢霉菌的發生率就可能迅速發展到20%~30%,甚至更高。
3.損失嚴重:凡是鏈孢霉菌污染的菌袋,病情級別高,多數為整袋污染,造成成批菌袋被淘汰。
4.防治困難:一經大面積發生,很難控制。鏈孢霉菌的厚壁孢子能夠在培養室、菇房和菇場的地面、墻壁、屋頂、土壤及菇架上能夠存活多年,很難徹底根治。一個菇場鏈孢霉菌發生蔓延后,如果不徹底根治,往往會給第二年帶來危害。
鏈孢霉菌的綜合防治技術
鏈孢霉菌的防治策略:根據鏈孢霉菌的發生流行規律,應該采取預防和綜合的防治措施。如果鏈孢霉菌已經成片發生,再來防治就很困難了。所謂預防的措施,主要是指消滅或切斷鏈孢霉菌的初侵染源。鏈孢霉菌的初侵染源主要在未經過徹底消毒的各種培養基質內和未及時處理的栽培下腳料中;其次,在有鏈孢霉菌發生史的菇場的病殘體、土壤、地面、墻壁、房內屋頂、菇架上及空氣中,也存在鏈孢霉菌。消滅或切斷鏈孢霉菌的初侵染源,就是從這些方面入手;所謂綜合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指應用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農業的等各項綜合措施來防治鏈孢霉菌,而不是使用單一的方法,以便創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長,而不利于雜菌生長的條件。
防治鏈孢霉菌主要的綜合防治措施首先要確保菌種純正。這是食用菌菌絲體純培養的前提條件。在制種工作全程中,要進行無菌操作。各級菌種培養基要徹底消毒。接種室和接種工具要消毒。接種前開紫外線燈滅菌半小時,還要噴灑藥劑稀釋液或藥劑熏蒸,確保接種環境不帶有雜菌。接種要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無菌區操作。有條件的單位應盡量使用超凈工作臺接種。
在接種操作場所消毒,用必潔仕牌復方消毒劑熏蒸接種室和生產環境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接種室(或接種箱、接種帳)熏蒸,用藥量0.25g/m3~0.5g/m3,即1片藥熏蒸5m3~3m3的空間;有鏈孢霉菌污染史的菇場,熏蒸濃度可以提高到0.75g/m3,即1片藥熏蒸2m3的空間;密閉無光熏蒸4小時~ 6小時。如果急于使用接種室(箱),密閉熏蒸時間也不應少于2小時。
熏蒸消毒方法:在容器內倒入B劑溶液(嚴禁用金屬容器),再把A劑藥片放入,即刻開始化學反應,放出消毒氣體。按5ml B劑溶液與一片A劑反應的比例用藥。
菌種培養期間要經常檢查,一級種培養期間要檢查2次,二級種和三級種要檢查2次~3次,檢查時及時淘汰污染菌種。
1.要注意菌齡和接種量,保證菌種具有旺盛生活力。用來生產轉接的菌種,一級種保藏期以一個月內使用為佳,二級種和三級種保藏期以20天內使用為最好。菌齡越長,生活力越差,污染的機率也越大。栽培袋接種時,要適當增加接種量。
2.培養料碳氮比要合理。培養料糖分和淀粉過量是鏈孢霉菌發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培養料碳氮比要配制合理,比如菌絲體培養期間,主要菇種的C/N比為:雙孢蘑菇17:1,平菇、草菇和黑木耳為20:1,金針菇20:1~25:1,猴頭菌25:1,香菇25:1~30:1等。培養料含水量以60%左右為宜,料水之比為1:1.2左右,水分含量不要過大。含水量大小應該根據菇種不同,應有所差異。
3.選用優質菌袋用于生產。菌袋厚度要求0.5毫米~0.6毫米,沒有微孔。或者采用雙袋制作法,接種后,在栽培袋外面再套一個袋,封好口。菌袋質量高,沒有微孔,或用雙袋制作法是防止鏈孢霉菌污染的重要環節,這會大大降低栽培袋污染率。
4.培養料滅菌要徹底。培養料滅菌徹底是消滅鏈孢霉菌初侵染源的根本措施。熟料栽培的菇種,培養料用常壓滅菌(100℃)需要保持12小時~16小時,或更長時間。用高壓滅菌,壓力達到1.4kg/cm2(126℃)保持3小時,通過熱力滅菌,確保培養料內不帶有鏈孢霉菌和其他雜菌。
5.菌袋和菇床發菌期的管理。培養室、培養車間和菇房使用前須用必潔仕牌復方消毒劑熏蒸4小時~8小時,有鏈孢霉菌嚴重發生史的,熏蒸用藥量為0.75g/m3,即1片藥熏蒸2m3,能夠達到徹底殺滅鏈孢霉菌的目的。熏蒸放藥位置高度50cm~80cm,空氣相對濕度要求50%以上,保持黑暗密閉的條件,采取多點熏蒸法。熏蒸布點越多、越均勻,防治效果越好。一般5m2(或10m3~15m3)設置一個熏蒸點。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研究所試驗,用這樣的方法,防治培養室鏈孢霉菌效果達到100%。這為廣大菇場和菇農帶來了福音。
發菌培養期間,培養室(培養車間)和菇房溫度不應過高,應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不應過大,應保持在40%~70%;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黑暗培養。菌絲培養期要經常檢查菌袋(或倒袋),最少3次~4次,及時淘汰鏈孢霉菌和其他雜菌污染的菌袋,把侵染源消滅在點的發展階段,防止重復侵染。清理出來的污染袋用塑料袋裝好,運到別處燒掉。
6.出菇期的管理。在出菇期間,根據不同菇種生長的需要,用心管理,保持適宜的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溫度不宜過高,空氣相對濕度不宜過大,給予散射光和通風換氣條件,創造有利于食用菌子實體生長的條件、而不利于竟爭性雜菌發生的環境。每次采收后,及時清理菇根和碎菇,清除雜菌污染源,降低污染率,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和品質。出菇期結束后,將菇房打掃干凈,以備再用。
7.及時處理栽培下腳料。栽培后的下腳料是多種竟爭性雜菌的棲息地,是鏈孢霉菌重要的侵染源,廢料不能長期堆積在菇場內,必須及時處理掉:
①種菇再次利用 :選擇較好質量的栽培下腳料,用菇凈2000倍液噴施,防治害蟲;用必潔仕牌復方消毒劑2000倍液噴施,防治鏈孢霉菌和其他雜菌。然后作為栽培料原料配方之一,種植平菇、草菇、雞腿菇、金針菇等。
②加工有機肥;或經過滅菌滅蟲處理后,作為肥料,施入田間。
③作為菌糠飼料,加以利用。
④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料。
⑤探討農業、工業、建筑業和醫療上其他應用的可能性。
小技巧:當出現鏈孢霉子時,迅速采用煤油等物質覆蓋,可使其很快死亡,然后取出作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