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菇白靈菇栽培技術 白靈菇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珍稀
食用菌。其菇體色澤潔白、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14.7%,脂肪4.31%,粗纖維15.4%,氨基酸總量為10.6%,并含多種有益健康的礦物質,特別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人體生理平衡的作用。其主要栽培技術如下: 一、材料:主料有闊葉樹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等。輔料有麩皮、玉米粉、黃豆粉、石膏粉、酵母粉、糖、碳酸鈣等。 二、栽培方式:袋栽、覆土墻栽或瓶栽等。 三、栽培季節:白靈菇子實體形成的溫度為10℃-22℃,根據我省氣候特點,春秋、冬三季都可進行栽培。 四、原料配方: 1.棉籽殼99%、石灰1%。 2.雜木屑50%、棉籽殼28%、麩皮20%、碳酸鈣1%、過磷酸鈣1%。 3.棉籽殼78%、麩皮20%、石膏1%、糖1%。 4.玉米芯60%、棉籽殼20%、麩皮膚皮18%、石訓1%、糖1%。 五、菌袋制作:白靈菇可以用生料進行栽培,也可采用熟料栽培。 1.采用寬17cm-20cm,長35cm-40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 2.將原料按一定配方加入混拌均勻,加水比例通常為1∶1.3。 3.培養料混拌均勻后,盡快裝袋,每袋裝干料約重0.3-0.5千克。 4.裝袋后及時裝鍋滅菌,高壓126℃溫度下維持70-90分鐘,常壓100℃溫度下維持12-16小時。 5.滅菌后將菌袋冷卻至室溫。在接種箱或接種室按常規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接種,每瓶栽培種接種20袋。 6.接種后移入培養室培育菌絲。要求室溫22℃-26℃,通風避光、35-40天菌絲可以滿袋。 六、菇期管理: 1.菌絲滿袋后移入出菇場地內,揭開兩端袋口,根據外界溫度擺放5-10層。 2.增加環境濕度。采取噴霧的方法使菇場環境濕度增至85-95%。 3.保持菇場通風良好,光照以散射光為主。 4.在10℃-15℃的條件下,10-20天菌袋兩端可以形成白靈菇的小菇蕾。 5.菇蕾形成后,增加通風量,維持環境相對濕度達到90%左右,不宜超過95%。 七、采菇:在正常溫度下,從幼菇形成到白靈菇成熟約需10天左右,氣溫低白靈菇生長慢,但菇質密,質量好;氣溫高則生長快。白靈菇成熟時,菌褶分化完全,菌蓋平展,菇體開始變黃。應在成熟初期及時采收。 八、采菇后的管理: 1.采完一茬菇后,停水1-2天,讓菌絲恢復生長積累營養,然后再進行噴水管理。 2.可以將出過一茬菇的菌袋脫去塑料膜進行覆土,用土壤將菌袋掩埋,但菌袋一端宜露出土層1厘米左右,防止出菇后菇體上沾上土粒。 3.菌袋內缺水時應采取補水措施。 4.白靈菇的同一菌袋可采菇2-3茬,生物學效率可達50%-80%。白靈菇儲運保鮮技術 一、儲藏特性 與其他菇類相比,白靈菇屬耐儲藏品種。新鮮的白靈菇具有極強的呼吸作用,一旦離開培養基,采后2-3天內菇體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變褐,繼而整個菇面發黃變褐,風味也隨之劣變,失去商品價值。因此,延長鮮菇運輸與上市時間,解決其采后的保鮮問題,是白靈菇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影響白靈菇采后儲藏保鮮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溫度、濕度、氧氣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低溫、高濕、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環境可抑制酶與微生物的活性,延緩呼吸作用與生化反應,從而可以有效地延長菇體的保鮮期。白靈菇儲藏較適宜溫度為-5℃至0.5℃。高于此溫度范圍會加速菇體內各種生理作用的進行,加快變色與衰老,也有利于各種病原菌活動,導致腐爛加重、加快。過低的溫度又會使白靈菇產生冷害或凍害。相對濕度以95-100%為宜,相對濕度低于90%即會出現失水褐變。低氧與高二氧化碳對白靈菇儲藏保鮮也十分有利。 二、工藝流程 適時采收→分級修整→表面風干→裝入內襯保鮮袋的箱或筐中→置入-1℃至0℃冷庫充分預冷→扎口→上架或碼垛 三、技術要點 1、采收:采收前一天菇棚停止加濕,最好將菇棚通風1-2小時,使菇表面略顯干燥,增加菇體柔韌性,以利于采收和儲藏。 應遵循先熟先采程序。采收過早,子實體未充分發育,品質欠佳,影響產量;采收太遲,子實體易老化,直接影響儲藏與保鮮質量。白靈菇采收標準:菌蓋充分展開,但仍有微微卷邊,孢子未釋放時最佳。要輕采、輕拿、輕裝,減少機械碰撞與損傷。單菇重150克左右時最受市場歡迎,售價也較高。 2、分級修整:選擇菌蓋完整、菇色潔白、菌肉堅實致密、菌蓋直徑7-15厘米、無病蟲斑及機械傷的白靈菇,菌柄切削平整,柄長不超過2厘米。采收后應盡快進行分級處理,用利刀削
平菇柄,削菇柄時盡可能不要讓培養基黏附在菇體上,用毛刷刷凈菇體雜物,將規模基本一致的分為一類,并剔除畸形、破損以及帶病蟲的菇體。 3、表面風干處理:將削揀分級好的菇體盛放在透氣的塑料筐內,單筐盛放不宜太多,切忌大筐堆放,移至陰涼通風處風干30-40分鐘,去除表面水分,用專用保鮮紙包裹好備用。也有的采用保鮮劑處理進行儲藏保鮮,即采用0.01-0.02%山梨酸鉀或苯甲酸鈉或0.1-0.5%焦亞硫酸鈉漂洗3-6分鐘,進行保鮮劑處理。采后必須及時處理,否則效果不理想,而且處理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 4、預冷:分級完成后,應及時入冷庫預冷。將經過分級修整后的鮮菇放入塑料筐中,及時移入0-1℃冷庫中充分預冷,一般以15-20小時為宜。預冷時切忌堆堆,不要直接收入保鮮箱內,避免形成堆溫延長預冷時間,加速菇體褐變,降低保鮮效果。 5、包裝:預冷完成后,將菇體分裝在氣調保鮮袋內,盛放在周轉筐或紙箱內,每箱重量以5公斤為宜。采取品字形碼垛,確保各個箱體之間有良好的通氣風道,以防形成積溫,造成局部保鮮溫度升高,造成儲藏保鮮過程中菇體變褐,甚至腐爛。 由于白靈菇較耐二氧化碳,因此儲藏期間不用換氣,袋內高二氧化碳濃度可較好地保持白靈菇品質與光澤。 6、冷藏與儲運:適宜低溫是白靈菇儲藏保鮮的一個最基本條件。將經過預冷和各種處理的白靈菇在冷庫中碼垛或上架,于0-3℃條件下儲藏,儲藏期間保持溫度恒定并定期檢查。在上述條件下保鮮期可達40-50天。 如果銷售路途較近,可采用保鮮箱包裝,出庫前應提前在冷庫內裝好箱,這樣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形成太大的溫差。如在菇體表面形成結露,會很快引起褐變或在銷售過程中出現腐爛。如果需長途運輸,最好采用冷藏車,提前檢查冷藏車的制冷系統是否正常運轉,將車體預冷后裝車,確保溫差最小,從而確保儲藏運輸過程中的保鮮效果。白靈菇的無公害病蟲防治 搞好綜合防治工作 白靈菇病蟲害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具體應把好
菌種質量關,選用高抗、多抗的品種;搞好菇場環境衛生,使用前消毒滅菌,工具及時洗凈消毒,廢棄料應運至遠離菇房的地方,培養料要求新鮮、無霉變并進行徹底滅菌,創造適宜的生育環境條件;菇房放風口用防蟲網封閉;對蕈蚊類蟲害,利用電光燈、粘蟲板進行誘殺。 菌絲培養階段 菌絲培養初期培養料發生雜菌感染,應揀出打碎,拌入新料,重新滅菌、接種:中期培養料發生嚴重雜菌感染,要拿到遠處燒毀;后期培養料底部發生局部雜菌感染,可繼續留用出菇;栽培袋棉塞發生紅色鏈孢霉感染,應及時用濕毛巾覆蓋后移出培養室,并進行燒毀處理;清除感病菌.床或菌塊,帶到室外深埋,并在感病區域及其周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出菇階段 出菇階段栽培袋出現局部雜菌感染。可用石灰抹涂感染部位,使之繼續出菇;栽培袋雜菌感染較嚴重者,應取出燒毀,以免影響其它栽培袋;發現菇蠅時應加強菇房通風,降低菇房與培養料濕度,有條件的門窗應加裝防蟲網,菇房內使用黑光燈誘殺。在栽培期間,不得向菇體噴灑任何化學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