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月花 繆婧 劉建鳳 陳清穎
【機構】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部農業與農產品安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摘要:利用7 L發酵罐發酵桑黃(Phellinus linteus),研究不同溫度對菌絲體生長和胞外多糖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發酵前期,26℃是菌絲體生長和胞外多糖生產的最適溫度,而在發酵后期,23℃是產物積累的最適溫度,在此基礎上,提出兩階段溫度控制策略,在發酵過程中0~60 h發酵溫度為26℃, 60~120 h發酵溫度為23℃,得到的菌絲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產量最高,分別為(8.92±0.90) g/L和(95.25±4. 91) mg/L,比23℃恒溫培養提高了58.8%和12.7%。根據發酵過程中還原糖的消耗情況,進一步對發酵培養基所含主要成分的比例進行調整,最終發酵培養基組成(g/L):27. 5葡萄糖、10玉米粉、5.0麩皮、2. 5豆餅粉、0.15 MgSO4·7H2O、3 KH2PO4,并用兩階段溫度控制策略發酵桑黃,得到的最大菌絲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產量分別為(9.97±0.71) g/L和(94.03±5.33) mg/L。本實驗結果可為工業化生產桑黃菌絲和胞外多糖提供參考。
基金:Sponsored by Y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project(NO.YZ2015076);
關鍵詞:桑黃; 菌絲生物量; 胞外多糖產量; 兩階段溫度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