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維發 戴玉成 孫敬 趙艷霞 繆康杰 潘沈元 張梅梅 魏江春
【機構】徐州師范大學江蘇省藥用植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應用生態研究所 徐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摘要:采用基于核磁共振代謝組學的方法研究了兩株地理隔離的樺褐孔菌中國牡丹江菌株(IOM)和芬蘭萬塔菌株(IOV)在深層培養過程中主要代謝產物組成的差異。IOM和IOV兩菌株在培養過程中積累菌絲體生物量、菌絲體酚類(TMP)以及三萜化合物(TMT)的過程相似,但IOM菌株產生較高水平的TMP。代謝產物組成動力學比較結果表明,IOM在第3天含有較高水平的硬毛素類似物、樺褐孔菌二糖和TMT,但在第5天均有所下降。導致這些差異的代謝產物為fuscoparianolD,21,24-羊毛甾-7,9(11),23-三烯-3β,22,25-三醇,羊毛甾-8,23-二烯-3β,22,25-三醇,23,24-環戊羊毛甾-3β,21,25-三醇-8-烯,樺褐孔菌二糖,phelligridinsC,D及H,甲基地花菌素A和C,地花菌素B,davallialactone及methyl davallialactone。這些代謝產物在IOV的提取物中均參與清除自由基,而在IOM的提取物中主要是酚類化合物參與自由基的清除。兩菌株的這些差異反應了環境條件對樺褐孔菌生長及代謝的影響,即不僅影響其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還影響代謝產物在防止細胞氧化損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基金:Supported by grants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31070052);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No.2005DFA30280; No.2007AA021506); a grant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s of Jiangsu Province,China(No.BK2009084; No.BK2010027);
關鍵詞:樺褐孔菌; 深層培養; 抗氧化活性; 次生代謝產物;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分析方法;
【機構】徐州師范大學江蘇省藥用植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應用生態研究所 徐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摘要:采用基于核磁共振代謝組學的方法研究了兩株地理隔離的樺褐孔菌中國牡丹江菌株(IOM)和芬蘭萬塔菌株(IOV)在深層培養過程中主要代謝產物組成的差異。IOM和IOV兩菌株在培養過程中積累菌絲體生物量、菌絲體酚類(TMP)以及三萜化合物(TMT)的過程相似,但IOM菌株產生較高水平的TMP。代謝產物組成動力學比較結果表明,IOM在第3天含有較高水平的硬毛素類似物、樺褐孔菌二糖和TMT,但在第5天均有所下降。導致這些差異的代謝產物為fuscoparianolD,21,24-羊毛甾-7,9(11),23-三烯-3β,22,25-三醇,羊毛甾-8,23-二烯-3β,22,25-三醇,23,24-環戊羊毛甾-3β,21,25-三醇-8-烯,樺褐孔菌二糖,phelligridinsC,D及H,甲基地花菌素A和C,地花菌素B,davallialactone及methyl davallialactone。這些代謝產物在IOV的提取物中均參與清除自由基,而在IOM的提取物中主要是酚類化合物參與自由基的清除。兩菌株的這些差異反應了環境條件對樺褐孔菌生長及代謝的影響,即不僅影響其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還影響代謝產物在防止細胞氧化損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基金:Supported by grants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31070052);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No.2005DFA30280; No.2007AA021506); a grant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s of Jiangsu Province,China(No.BK2009084; No.BK2010027);
關鍵詞:樺褐孔菌; 深層培養; 抗氧化活性; 次生代謝產物;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