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用菌協會第五屆二次材料之五
中國食用菌協會:
按照協會的部署,現將香菇分會2011年工作開展情況和2012年工作計劃作以報告。
一、2011年工作
2011年,分會在中國食用菌協會統一部署和領導下,在各位常務理事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年初工作計劃,忠實履職,為香菇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產業發展步伐平穩: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香菇生產規約23億袋,產量180萬噸,干鮮比例約為3:7,既鮮品54萬噸,干品約16萬噸。產值近百億元人民幣。據商務部對外貿易司統計,截止2011年10月低,出口6.7萬噸,出口額8.7億美元。到12月底,估計出口可達8.0萬噸,出口額10億美元。
2011年底,香菇市場行情出現預料中的周期性下跌。但下跌狀況比預料的要好。低檔產品下跌幅度較大,高檔產品價格依然持平。主要原因是前兩年行情一路看好,生產規模擴大,產量提高造成供求變化。(近十幾年已基本形成這樣的規律)。
今年生產規模預計有所下降。但由于國內市場需求空間仍然有潛力,國際需求也呈上漲趨勢。加之前兩年效益好,菇農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下降幅度不會太大。2012年產銷形勢平穩,上半年不會出現大的波動。下半年視春秋兩季生產情況有一定程度變化。
2、品牌建設卓有成效:截止2011年底,全國已有“慶元香菇”、“隨州香菇”“西峽香菇”、“平泉香菇”四個地理標志產品。是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密集度最高的產業。以這四個地理標志產品為主基本形成了以“慶元香菇”為核心區域的浙江、以“隨州香菇”為核心區域的湖北、以“西峽香菇”為核心區域的河南、以“平泉香菇”為核心區域的河北等四大產區。這四大產區同時也是四大香菇集散地,占了全國總產量和總交易量的80%。
上述四個地理標志產品代表了我國香菇產業的最新發展水平,具有高達百億的品牌價值。
3、科技創新成果顯著: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各地非常重視科技的投入和成果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科研機構的建設。如浙江省慶元縣,以其自身的優勢,爭取到省政府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資金的扶持,省市縣三級共投入3000多萬元建設《浙江省食用菌科技創新平臺》。該項目是迄今為止我國投入最大的食用菌科技創新項目。
二是生產實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菌種的選育、培養料的開發、栽培模式的創新、產品儲存技術等等。各以“良種良法良器”(優良的品種、集約的模式和先進的設施)為依托建立起不同規模的產業園,形成產業集群。
三是深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新產品的開發。香菇單純作為蔬菜的時代已經逐漸過去。研究開發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消費場合的多功能產品成為趨勢。以大山合集團提出的“菇糧時代”為主要特征,菇糧、菇菜、菇精、菇醬等精深加工方興未艾。
四是注重核心知識產權的保護,隨著科技創新的投入與產出逐漸增大,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現階段乃至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香菇精深加工產品如菇精、菇醬、菇汁等的發明專利也悉數獲批,做到了專利先行。
五是標準化的推進工作,從全國各地來說,對標準化這個趨勢的推動都在熱火朝天的進行,標準化與科技創新及品牌建設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同時是建立香菇強國的必由之路。
4、文化活動精彩紛呈:香菇產業文化建設蓬勃開展。
9月份,河北平泉舉辦了規模空前的“首屆中華菌文化節”;節慶期間,“中華菌文化博覽中心”開幕。同時,召開了“中國食用菌協會食用菌文化委員會”籌備會議。
12月2日海峽兩岸香菇鼻祖吳三公祭拜典禮暨恭請儀式在浙江慶元西洋殿舉行。臺灣菇類發展協會相關人員及慶元各界代表,齊聚菇神廟,共祭香菇鼻祖吳三公。臺灣菇類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長陳宗明表示,吳三公神像將被請到臺灣供奉游行。臺灣菇類發展協會于12月3日在臺灣桃園機場就此事舉行記者招待會,12月5日在臺中市舉行游街活動,共同慶祝海峽兩岸香菇文化交流活動。市長胡自強參加了活動。
12月,歷經兩年由分會會長毛傳福主編的《食用菌商品學》付梓。該書的出版發行將把香菇從產品(生產)帶向商品(貿易)領域。
二、2012年工作計劃
根據香菇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結合中國食用菌協會工作安排。2012年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布局規劃:香菇產業發展歷史表明,市場行情和生產規模形成此漲彼落的變化。許多地區未興已衰證明,盲目發展只能導致市場的混亂。當前,全國香菇生產格局已基本成型,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避免新一輪的無序發展勢在必行。一方面,產業的自然屬性(高度依賴森林資源)決定了科學的布局有利于資源的利用和發揮資源效益的最大化;二方面,產品的社會屬性(生活消費)也促使我們必須對市場空間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此,建議各位理事根據各自所在地區自身條件,對生產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控。把效益的提高放到穩定產量、穩定市場、穩定價格上來。
2、交流平臺建設:建立有效暢通的信息交流平臺和渠道。一是現有官網相互鏈接,實現信息共享;二是建立聯絡員制度,定期通報情況,實現信息交流;三是完善互訪機制,實現各產區互動合作。通過平臺的建設和運用,更大程度的為生產、銷售、科研提供服務。四是計劃建立電話會議制度,來提升各會員之間的聯絡信息交流,促進香菇的產銷平穩發展。
3、價格指數研究:2012年,中國菇菌博物館將建立數字產品驗證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進行價格指數研究。通過數據采集、整理、分析,定期發布價格指數,客觀反映價格水平和結構變動情況,為各產區提供參考。
4、協會平臺搭建工作:協助協會搭建利于產業發展的平臺,支持與協助支持諸如食用菌烹飪大賽等大型活動,讓香菇產業的發展突出傳統菇業發展思維的重圍,融入現代服務業來共同發展香菇產業,真正做大做強香菇產業。
5、分會自身建設:一是秘書處要加強和各理事的聯系和溝通,及時收集和反饋產業信息,反映基層呼聲,為領導決策提供信息;二是積極參與中國食用菌協會舉辦的各項活動,促進“小蘑菇新農村”行動持續深入開展;三是加強行業自律,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促進產品質量的不斷改善和提高。
中國食用菌協會香菇分會
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