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為確保無公害猴頭菇的優質、高產、高效,本部分規定了無公害猴頭菇菌種的要求、質量標準、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保藏、運輸。
本部分按GB/T1《標準化工作導則》有關規定編寫。
本部分從2003年01月02日起實施。
本部分是無公害猴頭菇系列標準的第1部分,是強制性標準,標準中的附錄A、附錄B為規范性附錄,是推薦性條款。該系列標準的其他部分為:
DB33/T384.2―2002 無公害猴頭菇 第2部分 栽培技術操作規范
DB33/384.3―2002 無公害猴頭菇 第3部分 商品菇
本部分由浙江省農業廳提出。
本部分起草單位:常山縣食用菌辦公室、常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黃良水 樊存龍 徐立勝 占莊國 蘇輝芳
無公害猴頭菇:菌 種
l 范圍
本部分規定了無公害猴頭菇菌種的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保藏、運輸。
本部分適用于無公害猴頭菇菌種制作、經銷和使用。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在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部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部分。
GB/T191-2000 包裝儲運圖示標志
GB/T6388-1986 運輸包裝收發貨標志
GB/T12728―1991 食用菌術語
GB15569-1998 農業植物調運檢疫規程
3 定義、符號及代號
3.1 本部分采用下列術語,其它術語采用GB/T12728中規定的定義。
3.2 無公害猴頭菇:指栽培的水、氣、培養基質和生產環境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不使用禁用農藥,農藥殘留及其有害物質符合國家允許范圍內的商品猴頭菇。
4 要求
4.1 菌種制作
4.1.1母種
4.1.1.1 菌種來源
須使用經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菌種。
4.1.1.2 培養基
采用PDA、改良PDA培養基或松針汁培養基,配方與制作方法見附錄A(規范性附錄)。
4.1.1.3 出菇鑒定
將感官質量優良的菌絲體移栽至棉籽殼、木屑培養基內,對菌絲體生長優良者進行栽培試驗,出菇鑒定,符合該品種特征,方可作為母種。
4.1.1.4轉管擴繁
經出菇鑒定合格的母種以1:20~1:30進行轉管,在22℃~25℃環境中培養,菌絲長滿試管斜面即可使用。 4.1.2 原種、栽培種制作
4.1.2.l 培養基
培養基配方與制作方法見附錄B(規范性附錄)
4.1.2.2滅菌
在0.15Mpa壓力下熱力滅菌1.5h~2h,常壓滅菌(100℃)保持8h~10h。
4.1.2.3 接種
培養料冷卻到28℃以下,在無菌條件下接種,每支母種接4瓶至5瓶原種;每瓶原種接40瓶至50瓶栽培種。
4.1.2.4 培養
清潔、干燥、通風、遮光并經環境消毒的培養室,溫度22℃~25℃,相對濕度65%~70%,培養30d~35d菌絲長滿瓶。
4.2 質量要求
無公害猴頭菇的母種、原種、栽培種的質量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菌種質量要求
檢驗項目 | 母 種 | 原種、栽培種 |
菌絲狀態 | 菌絲色澤潔白,平貼、點片狀或星芒狀,基內菌絲絲狀 | 菌絲色澤潔白,菌絲密集、尖端整齊,有細線狀菌絲,培養基轉淡 |
病 蟲 |
無 |
無 |
積 水 | ||
菌絲自溶 | ||
原 基 | 無或少量 | 原種無,栽培種無或少量 |
菌 皮 | 無 | 無或上部菌種輕度有 |
脫 壁 | ||
發菌程度 | 菌絲占斜面2/3以上 | 菌絲深入料層2/3以上 |
高溫圈 | ―― | 無或輕度有 |
菌 齡
不超過1個月 | 不超過2個月 | |
注:“――”表示不作要求。 |
5 檢驗方法
5.l 種性鑒定
5.1.1 出菇鑒定按4.1.1.3進行。
5.1.2 原種、栽培種查母種供應單位的出菇試驗記錄及鑒定結果。
5.2 菌絲形態
目測或鏡檢。
5.3 病蟲
目測、鼻嗅或鏡檢。
5.4 其它
目測。
6 檢驗規則
6.1 抽樣
6.l.1 組批
母種按同一時間、同一方法和同一培養條件分為一批;原種、栽培種按同一種源、同一制作方法和同一培養條件為一批。
6.1.2 取樣
6.1.2.1母種應逐一檢驗。
6.1.2.2 原種、栽培種分別按批量的5%、1%隨機抽樣,但取樣數分別不應少于10瓶、20瓶。
6.2 合格判定
每一樣品中,菌絲狀態、病蟲、積水、菌絲自溶、原基、菌皮、脫壁、發菌程度、高溫圈、菌齡,十個(母種為九項,原種、栽培種為十項)指標中有一項不合格,即為不合格樣品。母種合格率要求100%,原料合格率≥98%,栽培種合格率≥95%,判該批為合格。
6.3 合格證簽發和質量仲裁
6.3.1 菌種生產單位對菌種質量進行檢驗,并簽發菌種質量合格證,禁止不合格菌種出售。
6.3.2 需方對質量有異議時,雙方協商解決或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仲裁。
7 標志、保藏、運輸
7.1 標志、標簽
7.1.l 出售的各級菌種必須貼有標簽,原種、栽培種外包裝上應有標志,標明防潮、防曬、防壓并應符合GB/T191、GB/T6388的規定。
7.1.2 標簽應清晰標明下述內容:
a)菌種名稱、級別;
b)生產許可證號;
c)執行標準號;
d)生產單位名稱、地址及商標;
e)接種日期、有效期限。
7.2 保藏
7.2.l 母種采用(ф18mm× 180mm或ф20mm×200mm)的玻璃試管。
7.2.2 原種、栽培種采用750ml的玻璃菌種瓶或150cm×27cm聚丙烯塑料袋。
7.2.3 各級菌種采用棉塞或其他能滿足正常發菌要求的材料進行容器封口。
7.2.4 母種一般保藏溫度為4℃~6℃,保藏期不超過三個月。
7.2.5 原種、栽培種應在低溫、干燥、通風、清潔、避光的室內保藏。
7.3 運輸
7.3.1 向外調運菌種,按GB15569進行檢疫,辦理檢疫證書。
7.3.2 菌種在運輸途中溫度應低于28℃。
7.3.3 裝車后及時啟運,在運輸中需有防震、防曬、防潮、防壓、防污染措施。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母 種 培 養 基 配 方
A.1 母種培養基配方
A.1.1 PDA培養基配方
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18~20g、水1000ml。
A.1.2 改良PAD培養基配方
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2g、硫酸鎂1.5g,瓊脂18~20g,水1000ml。
A.1.3 松針汁培養基
松針100g,高錳酸鉀0.2%10ml、蛋白胨5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瓊脂20g、水1000ml。
A.2 制作方法
將去皮馬鈴薯切片置容器內加水1000ml,煮沸15min,過濾,加入葡萄糖和瓊脂,補足水至1000ml,加熱溶解;瓊脂溶解后,用分裝器裝入試管中,裝量為試管長的1/5,塞上棉塞。置滅菌鍋中,在0.1Mpa壓力下滅菌0.5h,自然落磅;將試管趁熱排放在斜面板上冷卻。
附 錄 B
(規范性附錄)
原種、栽培種培養基配方
B.1 原種、栽培種培養基配方
B.1.1 棉籽殼木屑培養基配方
棉籽殼60%、木屑18%、麥麩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含水量60%、PH5~6。
B.1.2 棉籽殼玉米蕊渣培養基配方
棉籽殼60%、玉米蕊渣18%、麥麩20%、石膏粉2%、含水量60%、PH5~6。
B.2 裝瓶
按料水比1:1將培養料均勻,裝入菌種瓶中,至瓶4/5處,下松上緊,壓平壓實料面,清水洗凈瓶身和瓶口,擦干瓶口后用棉塞或其它能滿足正常發菌的材料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