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 7 年,民營企業座談會再度召開,其意義非凡。這絕非一場普通的企業交流會議,而是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聚焦民營企業發展方向、深入探討并確定政策基調的關鍵平臺。
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黨和國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黨和國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堅定暖心的話語,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的重大成就與重大貢獻,再次給民營企業家吃下了“定心丸”。
在這場備受矚目的會議中,科技企業雖占據眾多席位,但傳統制造業尤其是農業企業家們的身影同樣醒目。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等農業企業代表的出席,彰顯了國家層面對于農業的高度重視。這一信號,對于食用菌行業而言,無疑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帶來了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發展契機。
食用菌行業作為農業領域中極具特色與潛力的細分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營養豐富、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食用菌以其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特性,成為了市場的寵兒。從日常餐桌的美味佳肴,到各類養生保健產品,食用菌的身影無處不在,市場前景廣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食用菌產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許多貧困地區,發展食用菌種植成為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通過產業扶貧,貧困地區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建立起食用菌種植基地,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在政策扶持下,不少貧困地區的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實現了脫貧攻堅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習總書記曾親自為小木耳大產業點贊,提出“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強調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食用菌作為微生物領域的重要代表,其產業發展與 “大食物觀” 高度契合。不少地區積極踐行這一理念,探索出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牛糞等廢棄物,通過發酵生成菌菇養殖原料,菌渣又可做有機肥還田,形成了綠色環保的循環產業鏈。許多地方憑借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形成了從種植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再次強調了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意味著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等方面,食用菌行業有望迎來更多利好。政策的傾斜將為食用菌企業在土地流轉、稅收優惠、項目審批等方面提供便利,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增強企業發展活力。資金的注入將助力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升級生產設備、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在技術研發方面,政府與科研機構的支持將推動食用菌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創新、病蟲害防治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此次出席座談會的農業企業為榜樣,食用菌企業應積極把握機遇,加強自身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科技創新,加大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引進先進技術與人才,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食用菌栽培新模式、新工藝,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例如,利用智能化設備實現精準控溫、控濕、通風,優化食用菌生長環境,減少人工干預,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穩定性與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強化品牌建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通過嚴格的質量管控,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食用菌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積極拓展銷售渠道,不僅要鞏固傳統的農貿市場、超市等線下渠道,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電商銷售,拓寬市場覆蓋面,讓優質的食用菌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此外,食用菌行業的發展還應注重產業鏈的延伸與整合。鼓勵企業從單一的種植、銷售向深加工領域拓展,開發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如食用菌休閑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提高產品的綜合利用價值。同時,加強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緊密的產業聯盟,共同應對市場風險,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整個食用菌產業的協同發展。
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為食用菌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食用菌企業應堅定信心,勇于創新,積極作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品牌建設為支撐,以產業鏈整合為動力,不斷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在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實現新的跨越,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