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認證:是“門檻”也是“通行證”
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產品在國際市場中份額不斷擴大,我國已經進入了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一些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已成為阻礙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非關稅貿易壁壘,而且是我國出口企業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都無法逾越的障礙。
有關專家指出,國內食品企業要想走向國際市場必須進行國際認證,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壟斷與競爭的加劇,許多發達國家利用本國的科技優勢,制定技術壁壘作為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包括國際認證。通過國際認證,發達國家可以阻止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以保護本國市場。如在食品進口方面,發達國家往往以食品安全衛生為理由制定苛刻的技術標準法規和繁多的認證體系,一般要通過三項認證,即管理上要通過IS09000認證,安全衛生要通過HACCP認證,環保上要通過IS014000認證。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進口產品都有認證要求,出口產品如果沒有取得認證就無法進入這些國家的市場。而通過國際認證的企業和產品,意味著在國內外有良好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許多政府部門和采購商,也都把制造商是否具備產品認證證書和體系認證證書作為購買的先決條件。他們認為,企業進行產品和體系認證是企業對質量的投入,是企業能按買方的要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以及實力的保證。購買獲得認證產品不僅可以減少購貨的風險,降低自己的質量控制成本,而且還可以向用戶表明自己的產品質量有保障,有利于促銷。所以說企業一旦獲得產品和體系認證證書,就在國內外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取得了產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例如,丹東罐頭廠生產的紅梅牌滑子蘑罐頭主要銷往日本,認證前每年生產量最多1200噸,取得認證資格后,
日本“糧油新聞”上刊登了該廠滑子蘑罐頭通過中國國家認證的消息,日本川鐵株式會社隨即提出全部包銷該廠生
產的帶有方圓認證標志的產品,年需要量4000噸,大大超過該廠的生產能力。
實踐證明,國際認證雖然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被發達國家用作技術壁壘來保護國內市場、阻止國外產品進入,但同時,它也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橋梁,是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的最有效手段。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食品企業在練好內功的同時,如何充分利用國際認證這把“雙刃劍”,不斷提高我國食品企業自身管理素質、
出口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已成當務之急。
一是要加快標準化建設,建立與國際認證接軌的標準體系。近年來,我國食品在國際市場上不斷遭到國外技術壁壘的圍困,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標準,一方面認證體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生產技術和質量管理水平的限制,出口產品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相應技術標準要求。
我們應當加快建立我國的技術標準體系,選擇一些我們能做到、而國外難以做到的的技術指標,建立起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標準。同時,要提高認證領域中標準的采標率,進一步完善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使我國獲得認證的產品、生產企業質量管理體系都能滿足國內和國際要求。
二是企業要增強認證意識,加快國際認證工作步伐。加入WTO后,國內外產品“串門”的機會越來越多,但要想早日贏得訂單,食品生產企業除了苦練“內功”,生產優質優價的產品外,更需要取得平等的競爭條件。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突破國外技術壁壘,進行產品和體系認證。
然而國內許多企業卻缺乏對認證重要性的認識,有資料顯示,目前從全國注冊企業數量和獲證企業的比例來看,獲得認證證書的企業只占注冊企業總數的0.8%左右,而在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獲證企業一般能達到注冊企業總數的40%左右。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認證規模可謂差距甚遠。另外,從全國來看,企業的國際認證總體發展不平衡。獲證企業地域分布的態勢是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發達地區到經濟欠發達地區逐漸減少。同時,還由于認識的不夠,國內許多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通常在拿到訂單、簽了合同,有的甚至要到交貨期時,才會去做認證,存在為認證而認證的短視行為,往往是準備出口的產品難以達到認證要求。
因此,食品企業要想提高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必須在建立自身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產品的質量認證和質量體系認證。
三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食品認證體系。目前,我國在農產品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證體系,許多認證機構由不同的部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部門間的壁壘。如在農產品認證方面,在我國存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及部分行業、地方和其他認證機構各自展開的“食用農產品安全認證”、“食品認證”、“葡萄酒認證”、“飲品認證”等多種形式的產品認證。這些認證不僅標準不統一,而且分屬不同部門領導。有機食品的認證機構是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的認證機構是農業部下屬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該中心負責全國綠色食品的統一認證和最終審批;無公害食品的認證機構較多,目前許多省、市、區的農業主管部門都進行了無公害食品的認證工作。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各部門的分頭管理,一方面由于各認證機構執行不同的認證標準,導致通過認證的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另一方面,由于有些農產品的認證沒有達到國際間的互認,也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因此,目前急需建立國家統一的農產品、食品認證認可體系,另一方面要以與國際接軌為目標,結合我國國情,建立國家農產品認證標準。
四是要加強國際合作,建立與國外權威機構認證的相互認可機制。由于當前我國開展的一些認證尚未與一些發達國家達成互認協議,中國產品必須由國外權威機構授權的當地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其結果才能被認可。因此,我國的相關認證機構要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管理部門、科研機構、認證機構以及國際組織在質量標準、技術規范、認證管理、質量檢查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建立相互認可機制,消除原有的技術壁壘,直接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場券,從而在國際市場中占有更大的份額,以節省中國產品在重復認證中的巨額花費并搶得寶貴商機。
五是要盡快建立我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健全和完善認證制度,建立有效完善的國內技術性貿易壁壘。一方面促使我國國內企業加強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認識,改進產品以適應各種先進標準,盡快通過國際認證,主動攻破國際貿易中的“認證壁壘”;另一方面應針對加入WTO的新情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我國的食品認證體系,并適時構筑我國國內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使外國因害怕報復而盡量減少歧視性的技術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