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病菌一般只侵染平菇子實體的表面組織,不深入菌肉。子實體被感染初期,菌蓋表面會出現小的黃色或倉褐色變色區,以后出現暗褐色的凹陷病斑,病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顏色加深并毗連成不規則的大型斑塊,致使淺色菇變為黃色,深色菇變為醬色。在潮濕條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層菌膿,發出臭味,當斑點干燥后,菌蓋開裂,形成不對稱的子實體。菌柄上有時也發生縱向梭形的黑褐色凹陷斑塊,而菌褶很少感染。病菇形態變化不大,也不會引起腐爛。平菇菌蓋病斑外圈色深,潮濕時中央有乳白色粘液,氣候干燥時中央部分凹陷,有褐色輪紋;嚴重時許多病斑連成一片,使菌柄、菌蓋全部變黑褐色,整躲腐爛。
病因:蘑菇和平菇細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為托拉斯假單孢桿菌,而金針菇細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為假單孢桿菌屬。此類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培養料、覆土材料、空氣以及不潔的水中均有病菌潛伏,在18℃以上,空氣相對濕度超過90%時,該病菌非常活躍,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感染蘑菇并產生褐斑。病菌可通過土壤、培養基質、病菇、人體、氣流、蟲類和工具等渠道廣泛傳播。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菇房內容易發生,特別是菇農噴灑在菇蓋上,致使菌蓋長期處于潮濕狀態下,菇體組織抗性降低,極易導致細菌侵入發病。一般平菇的淺色品種或菌蓋凹凸不平的品種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① 要保持菇場的清潔衛生,菇房使用前用30倍的金星消毒液噴灑或強力氣霧消毒王熏蒸,并及時清除病菇和廢料;
②栽培時培養料要徹底滅菌,蘑菇和平菇栽培時培養料應充分發酵,腐熟均勻;覆土材料按照疣孢霉的防治方法,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③平菇出菇期溫度不要超過18℃,如果氣溫突然升高,要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如開窗、揭膜、遮陰等。但要注意菇房內溫度不可波動太大,防止水汽凝結,產生水膜;
④日常管理用水一定要采用清潔水源,不能用污水,要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左右,防止空氣相對濕度過大,隨時要注意加強通風,尤其在噴水后,應加大通風,使菌蓋上的水分在短時間內蒸發掉,是減少細菌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⑤ 菇床上發現病菇后要及時摘除病害嚴重的菇體,立即加大通風量,暫停噴水或減少噴水,迅速降低溫度后,用800倍的銹枯靈藥液噴灑菇床或菌袋,間隔一天再補噴一次,3天明顯見效,1周內恢復原狀,第三次噴藥與第二次間隔5天左右。連用3次,能有效的控制病害蔓延。
病因:蘑菇和平菇細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為托拉斯假單孢桿菌,而金針菇細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為假單孢桿菌屬。此類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培養料、覆土材料、空氣以及不潔的水中均有病菌潛伏,在18℃以上,空氣相對濕度超過90%時,該病菌非常活躍,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感染蘑菇并產生褐斑。病菌可通過土壤、培養基質、病菇、人體、氣流、蟲類和工具等渠道廣泛傳播。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菇房內容易發生,特別是菇農噴灑在菇蓋上,致使菌蓋長期處于潮濕狀態下,菇體組織抗性降低,極易導致細菌侵入發病。一般平菇的淺色品種或菌蓋凹凸不平的品種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① 要保持菇場的清潔衛生,菇房使用前用30倍的金星消毒液噴灑或強力氣霧消毒王熏蒸,并及時清除病菇和廢料;
②栽培時培養料要徹底滅菌,蘑菇和平菇栽培時培養料應充分發酵,腐熟均勻;覆土材料按照疣孢霉的防治方法,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③平菇出菇期溫度不要超過18℃,如果氣溫突然升高,要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如開窗、揭膜、遮陰等。但要注意菇房內溫度不可波動太大,防止水汽凝結,產生水膜;
④日常管理用水一定要采用清潔水源,不能用污水,要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左右,防止空氣相對濕度過大,隨時要注意加強通風,尤其在噴水后,應加大通風,使菌蓋上的水分在短時間內蒸發掉,是減少細菌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⑤ 菇床上發現病菇后要及時摘除病害嚴重的菇體,立即加大通風量,暫停噴水或減少噴水,迅速降低溫度后,用800倍的銹枯靈藥液噴灑菇床或菌袋,間隔一天再補噴一次,3天明顯見效,1周內恢復原狀,第三次噴藥與第二次間隔5天左右。連用3次,能有效的控制病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