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調查發現,今年危害食用菌特別是平菇的害蟲主要是平菇的厲眼蕈蚊及真菌癭蚊,二者都屬于雙翅目,前者是目前國內的害蟲優勢種,以幼蟲危害,幼蟲頭黑色,胸及腹部為乳白色,共12節,剛孵化的幼蟲體長約0.6毫米,老熟的幼蟲為4.6及5.5毫米,在13~21℃的溫度范圍內,約經過4~7天卵即可孵化成為幼蟲,幼蟲期為9~17天。幼蟲多在栽培菌袋上生活,喜食菌絲,危害極大。真菌癭蚊為微小、細弱的蚊類,幼蟲紡錘形,表皮透明,無足,身體顏色因環境和發育期不同而呈現橘紅色、橘黃色、淡黃色、白色等,一般菇農稱之為小白蛆或小紅蛆,主要以幼蟲危害,因為主要是幼體繁殖,繁殖周期很短,出菇期間一周即可繁殖一代,所以短期內即可大量發生,蟲口密度大時可以見到成堆的幼蟲,在氣溫低的時候,幼蟲可以鉆入子實體的表皮。
防治措施:一是注意出菇場所及制菌場所的衛生,菇房門窗應該安裝防蟲網,及時清除食用菌的廢料;二是培養料在裝袋或上床前,應拌入高效低毒的殺蟲劑,一般為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等,濃度一般為稀釋2000~3000倍即可,在發菌期間應該不間斷在發菌場所噴灑殺蟲劑,目前主要的藥劑有高效氯氰菊酯、敵菇蟲、菇蟲凈、菇凈等,在進行平菇生產時應杜絕敵敵畏的使用,否則會導致平菇子實體的嚴重畸形;三是在菌袋及菇床上發生菇蚊時可以采用噴灑殺蟲劑及采用磷化鋁熏蒸的方式,每立方米可以用2~3片,應特別注意安全;四是在栽培管理時,應該及時清除爛菌塊,防治害蟲在料內繁殖,更要注意菇棚及培養料的濕度不能太大,否則會造成菌絲及菇體腐爛,給菇蚊的發生造成可乘之機。